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5页 |
中文文摘 | 第5-8页 |
目录 | 第8-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4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4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4-24页 |
·生态安全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景观生态安全研究进展 | 第19-22页 |
·存在问题与不足 | 第22-24页 |
第2章 城市景观生态安全理论与方法探讨 | 第24-48页 |
·相关概念及内涵 | 第24-27页 |
·城市景观概念及特征 | 第24-25页 |
·安全与不安全 | 第25-26页 |
·生态安全与城市生态安全 | 第26-27页 |
·城市景观生态安全概念及其特性 | 第27页 |
·影响城市景观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 | 第27-29页 |
·城市景观生态安全评价理论基础 | 第29-34页 |
·景观生态学基础概念 | 第29-32页 |
·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 | 第32-34页 |
·城市景观生态安全评价方法 | 第34-42页 |
·城市景观生态安全评价内涵 | 第34页 |
·城市景观生态安全评价单元 | 第34-35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5-39页 |
·城市景观生态安全评价标准 | 第39-40页 |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 第40-41页 |
·城市景观生态安全评价模型 | 第41-42页 |
·城市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理论和方法 | 第42-48页 |
·景观安全格局基本原理 | 第42-43页 |
·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方法 | 第43-46页 |
·城市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 | 第46-48页 |
第3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案 | 第48-56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48-53页 |
·自然生态环境概况 | 第48-51页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51-53页 |
·本文研究方案 | 第53-56页 |
·研究内容 | 第53页 |
·研究方法 | 第53-54页 |
·技术路线 | 第54-56页 |
第4章 福州城市景观生态安全综合评价 | 第56-86页 |
·城市景观生态分类与制图 | 第56-61页 |
·城市景观生态分类依据和原则 | 第56-57页 |
·福州城市景观生态分类 | 第57-60页 |
·数据处理与制图 | 第60-61页 |
·景观异质性指数的选取及其生态学意义 | 第61-64页 |
·评价指标体系构成分析 | 第64-70页 |
·景观结构指标 | 第66-67页 |
·景观功能指标 | 第67-69页 |
·景观协调度指标 | 第69-70页 |
·数据来源与指标阈值 | 第70-73页 |
·数据来源 | 第70页 |
·指标阈值的确定 | 第70-73页 |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第73-78页 |
·传统层次分析法改进 | 第73-74页 |
·改进层次分析法应用 | 第74-78页 |
·评价结果与分析 | 第78-83页 |
·指标安全指数的计算 | 第78-80页 |
·景观生态安全评价模型 | 第80页 |
·安全等级划分与安全形势分析 | 第80-81页 |
·限制性因子分析 | 第81-83页 |
·小结 | 第83-86页 |
第5章 福州城市景观生态安全建设 | 第86-104页 |
·城市景观生态安全建设原则 | 第86-88页 |
·可持续发展原则 | 第86-87页 |
·尊重自然和以人为本原则 | 第87页 |
·景观多样性与异质性维持原则 | 第87-88页 |
·景观生态安全格局 | 第88页 |
·城市景观生态安全格局设计方案 | 第88-99页 |
·生态核心区(源)的确定 | 第89-91页 |
·潜在阻力面 | 第91-92页 |
·缓冲区分析 | 第92-93页 |
·生态廊道构建 | 第93-96页 |
·景观战略点建设 | 第96-98页 |
·城市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建立 | 第98-99页 |
·基于景观生态安全的城市景观优化措施 | 第99-101页 |
·调整城市建筑景观布局,构建合理的景观功能区 | 第99-100页 |
·完善生态景观结构,建立多样化的生境化环境 | 第100-101页 |
·恢复与保护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提高城市景观多样性 | 第101页 |
·基于景观生态安全的城市环境管理对策 | 第101-104页 |
·加强污染控制,创建绿色家园 | 第101-102页 |
·加大科教投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 第102页 |
·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发展生态型产业 | 第102页 |
·提高全民生态安全意识,加强自组织机构建设 | 第102-104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4-106页 |
·主要结论 | 第104-105页 |
·研究展望 | 第105-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2页 |
功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112-114页 |
个人简历 | 第114-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