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猪嗜血杆菌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 摘要 | 第1-4页 |
| Summary | 第4-8页 |
| 第一部分 研究进展 | 第8-22页 |
| 1. 病原学 | 第8-11页 |
| ·生物学特性 | 第8-9页 |
| ·血清型 | 第9-10页 |
| ·致病因子 | 第10-11页 |
| 2 流行病学 | 第11-14页 |
| ·血清学分型 | 第12-13页 |
| ·基因分型 | 第13-14页 |
| 3 致病机理 | 第14-16页 |
| 4 诊断 | 第16-17页 |
| 5 防制 | 第17-21页 |
| ·疫苗预防的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 ·疫苗预防的临床应用 | 第20-21页 |
| 6 小结 | 第21-22页 |
|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 | 第22-32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2-26页 |
| ·主要试剂 | 第22页 |
| ·细菌 | 第22页 |
| ·试验动物 | 第22页 |
| ·PCR 引物 | 第22-23页 |
| ·副猪嗜血杆菌的复壮及纯化 | 第23页 |
| ·复壮 | 第23页 |
| ·纯化 | 第23页 |
| ·细菌DNA 提取 | 第23-24页 |
| ·应用细菌培养液提取DNA | 第23-24页 |
| ·病料组织中DNA 的提取 | 第24页 |
| ·PCR 方法的建立 | 第24页 |
| ·PCR 条件的优化 | 第24页 |
| ·PCR 扩增 | 第24页 |
| ·PCR 产物克隆与DNA 序列分析 | 第24-25页 |
| ·PCR 产物胶回收 | 第24-25页 |
| ·目的基因连接到pMD18-T Vector | 第25页 |
| ·制备感受态细胞 | 第25页 |
| ·连接产物转化感受态细胞 | 第25页 |
| ·阳性克隆筛选与鉴定 | 第25页 |
| ·细菌DNA 提取方法的筛选 | 第25页 |
| ·PCR 特异性试验 | 第25页 |
| ·PCR 灵敏性试验 | 第25-26页 |
| 2 结果 | 第26-30页 |
| ·副猪嗜血杆菌人工感染猪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 | 第26页 |
| ·副猪嗜血杆菌生物特性 | 第26页 |
| ·PCR 扩增条件的确立 | 第26-28页 |
| ·副猪嗜血杆菌16SrRNA基因的序列分析 | 第28页 |
| ·细菌DNA 提取方法的选择结果 | 第28页 |
| ·PCR 法的特异性 | 第28页 |
| ·PCR 法的灵敏性 | 第28-29页 |
| ·临床检测样品的选择 | 第29-30页 |
| 3 讨论 | 第30-32页 |
| 全文总结 | 第32-33页 |
| 致谢 | 第33-34页 |
| 参考文献 | 第34-41页 |
| 个人简介 | 第41-42页 |
| 导师简介 | 第42-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