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7页 |
序言 | 第7-8页 |
第一章 行政补偿概述 | 第8-16页 |
第一节 行政补偿的概念分歧 | 第8-9页 |
一 国外概念 | 第8页 |
二 国内概念 | 第8-9页 |
第二节 行政补偿与行政赔偿的关系 | 第9-11页 |
一 联系 | 第9-10页 |
二 区别 | 第10-11页 |
第三节 行政补偿与行政给付的对比 | 第11-13页 |
一 联系 | 第12页 |
二 区别 | 第12-13页 |
第四节 行政补偿的定性 | 第13-16页 |
一 行政补偿的性质争议 | 第13-14页 |
二 行政补偿定性为具体行政行为的法理分析 | 第14-16页 |
第二章 我国行政补偿制度的现状 | 第16-25页 |
第一节 行政补偿的立法现状 | 第17-21页 |
一 补偿的基本原则宪法法律未规定或不统一 | 第17-18页 |
二 补偿范围宪法法律不涉及人身权或范围太窄 | 第18-19页 |
三 补偿的法律规定原则概括且散见于单行法 | 第19-20页 |
四 补偿义务主体不明 | 第20页 |
五 行政补偿的具体程序不健全 | 第20-21页 |
第二节 行政补偿的行政救济程序现状 | 第21-23页 |
一 由行政主体裁决补偿金额弱化对行政权的制约 | 第21页 |
二 补偿的行政救济程序不健全 | 第21-23页 |
第三节 行政补偿的司法救济制度现状 | 第23-25页 |
一 行政补偿司法救济的理论与实践处于起步阶段 | 第23-24页 |
二 复议法和行诉法未明示行政补偿的可诉性 | 第24页 |
三 司法解释未规定行政补偿的可诉性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建构我国行政补偿制度的设想 | 第25-40页 |
第一节 立法上的设想 | 第25-30页 |
一 行政补偿基本原则的设想 | 第26-27页 |
二 补偿义务主体的立法设想 | 第27-28页 |
三 补偿范围和标准的立法设想 | 第28-29页 |
四 立法模式的设想 | 第29-30页 |
第二节 行政救济上的设想 | 第30-36页 |
一 补偿的行政救济制度设计应服从行政合法性原则 | 第31-32页 |
二 行政补偿的行政救济设计应体现比例原则 | 第32页 |
三 补偿的基本行政程序设计应体现行政公开性原则 | 第32-34页 |
四 行政补偿方式设计 | 第34页 |
五 建立公正客观的财产性补偿标的评估体系 | 第34-36页 |
六 取消房屋拆迁等补偿的行政强制执行程序 | 第36页 |
第三节 司法救济上的设想 | 第36-40页 |
一 赋予法院对行政补偿金额及办法的确定权和裁决权 | 第37页 |
二 通过司法解释明确规定行政补偿纠纷的可诉性 | 第37-38页 |
三 借鉴民法理论与实践建构行政补偿的司法程序 | 第38-39页 |
四 不应将行政裁决设定为行政补偿诉讼的前置程序 | 第39页 |
五 不应将"协商一致"设置为补偿司法救济的必经程序 | 第39-40页 |
六 不应将穷尽行政救济设定为行政补偿诉讼的先行程序 | 第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附录 | 第45-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