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前言 | 第11-12页 |
第一部分 64 层螺旋CT 诊断冠状动脉不同程度狭窄的临床价值 | 第12-2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2-14页 |
·患者资料 | 第12页 |
·CT 冠状动脉造影 | 第12-13页 |
·传统冠状动脉造影 | 第13-14页 |
·冠状动脉狭窄评估 | 第14页 |
·统计分析 | 第14页 |
2. 结果 | 第14-17页 |
·64 层螺旋CT 对冠状动脉的可评价率 | 第14-15页 |
·64 层螺旋CT 不同图像质量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 | 第15页 |
·64 层螺旋CT 诊断不同节段冠状动脉不同程度狭窄的准确性 | 第15-16页 |
·64 层螺旋CT 与QCA 诊断不同程度狭窄的一致性 | 第16-17页 |
·MSCT 与QCA 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定量数据相关分析 | 第17页 |
3. 讨论 | 第17-20页 |
·64 层螺旋CT 的优势 | 第17-18页 |
·多层螺旋CT 与CAG 比较 | 第18-19页 |
·MSCT 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及其与QCA 的一致性 | 第19页 |
·64 层螺旋CT 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局限性 | 第19-20页 |
小结 | 第20页 |
参考文献 | 第20-23页 |
第二部分 64 层螺旋CT 评价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的临床价值 | 第23-3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3-25页 |
·患者资料 | 第23页 |
·CT 冠状动脉造影 | 第23-25页 |
·传统冠状动脉造影 | 第25页 |
·统计分析 | 第25页 |
2. 结果 | 第25-27页 |
·两组患者斑块数量及形态 | 第25-26页 |
·斑块CT 值的比较 | 第26页 |
·延迟扫描斑块CT 值变化 | 第26-27页 |
·斑块引起冠状动脉的重构的比较 | 第27页 |
3. 讨论 | 第27-29页 |
·64 层螺旋CT 对粥样硬化斑块密度的识别 | 第27-28页 |
·64 层螺旋CT 对粥样硬化斑块动静脉期密度变化识别的意义 | 第28页 |
·冠状动脉重构对粥样硬化斑块的识别意义 | 第28-29页 |
·64 层螺旋CT 对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识别的局限性 | 第29页 |
小结 | 第29页 |
参考文献 | 第29-32页 |
结论 | 第32-33页 |
附图 | 第33-37页 |
综述 | 第37-46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46-4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