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6-9页 |
缩略词 | 第9-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1-27页 |
·木本植物器官再生途径的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阿月浑子组织培养技术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4-18页 |
·诱导分化培养 | 第14-16页 |
·增殖培养 | 第16-18页 |
·生根培养 | 第18页 |
·木本植物离体培养过程中的生理生化研究进展 | 第18-26页 |
·组培繁殖技术中褐变现象及机理 | 第18-23页 |
·茎尖枯死现象 | 第23-24页 |
·污染问题 | 第24-25页 |
·组培苗酶活性研究 | 第25页 |
·组培苗激素研究 | 第25-26页 |
·本论文的目的与意义 | 第26-2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7-35页 |
·阿月浑子茎段的离体培养 | 第27-28页 |
·阿月浑子多年生母树为试验材料 | 第27-28页 |
·阿月浑子一年生植株为试验材料 | 第28页 |
·阿月浑子叶片的离体培养 | 第28-29页 |
·材料 | 第28页 |
·方法 | 第28-29页 |
·阿月浑子试管苗不定根的诱导 | 第29页 |
·材料 | 第29页 |
·方法 | 第29页 |
·阿月浑子不同部位酚类物质的测定 | 第29-30页 |
·材料 | 第29页 |
·方法 | 第29-30页 |
·阿月浑子褐化组织结构观察(透射电镜) | 第30页 |
·材料 | 第30页 |
·方法 | 第30页 |
·阿月浑子不同部位酶的活性 | 第30-33页 |
·材料 | 第30-31页 |
·方法 | 第31-32页 |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测定 | 第32-33页 |
·阿月浑子不同外植体内源激素的测定 | 第33-35页 |
·材料 | 第33页 |
·方法 | 第33-3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5-55页 |
·阿月浑子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35-44页 |
·消毒剂及消毒时间对无菌外植体获得的影响 | 第35页 |
·不同无机盐质量浓度的培养基对阿月浑子诱导分化的培养 | 第35-36页 |
·阿月浑子内源激素含量及变化 | 第36-38页 |
·不同激素配比对阿月浑子诱导分化的培养 | 第38-40页 |
·不同激素配比对芽苗继代培养和增殖培养的影响 | 第40-42页 |
·K~+对阿月浑子组培丛生芽增殖的影响 | 第42-43页 |
·阿月浑子叶片离体培养 | 第43-44页 |
·阿月浑子不定根的诱导 | 第44页 |
·阿月浑子组培丛生芽褐化研究 | 第44-46页 |
·褐化抑制剂对组培丛生芽的影响 | 第44-45页 |
·K~+对继代组培丛生芽褐化的影响 | 第45-46页 |
·阿月浑子酚类物质与褐变关系研究 | 第46-49页 |
·多酚含量的测定结果 | 第46-47页 |
·不同器官酚类物质变化 | 第47-48页 |
·实生苗同一器官不同时期酚类物质含量变化 | 第48页 |
·组培丛生芽不同培养时间酚类物质含量变化 | 第48-49页 |
·阿月浑子褐变对植物组织结构的影响 | 第49-50页 |
·阿月浑子不同组织器官酶含量及变化 | 第50-55页 |
·阿月浑子过氧化物酶(POD)含量及变化 | 第50-52页 |
·阿月浑子多酚氧化酶(PPO)含量及变化 | 第52-53页 |
·离体培养过程中组培丛生芽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变化 | 第53页 |
·阿月浑子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及变化 | 第53-55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55-58页 |
·结论 | 第55页 |
·讨论 | 第55-58页 |
·阿月浑子启动及继代培养 | 第55页 |
·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阿月浑子再生体系的影响 | 第55-56页 |
·试管微枝褐化现象的研究 | 第56-57页 |
·阿月浑子组培过程中生理生化研究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3页 |
个人简介 | 第63-64页 |
导师简介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附图 | 第66-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