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目录 | 第12-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43页 |
·盘基网柄菌的生物学特征 | 第17-19页 |
·盘基网柄菌的生命周期 | 第17-19页 |
·盘基网柄菌的基因组 | 第19-20页 |
·盘基网柄菌的培养 | 第20-23页 |
·细菌培养 | 第20-21页 |
·无菌培养 | 第21-23页 |
·常用无菌培养菌株 | 第21页 |
·无菌培养基 | 第21-23页 |
·盘基网柄菌营养生长的抑制因素 | 第23页 |
·盘基网柄菌的高密度发酵 | 第23-32页 |
·常见的高密度发酵方法 | 第23-29页 |
·补料-分批培养 | 第24页 |
·膜截流的循环培养 | 第24-25页 |
·固定化培养 | 第25-28页 |
·纤维床生物反应器研究进展 | 第28-29页 |
·盘基网柄菌高密度发酵研究进展 | 第29-32页 |
·盘基网柄菌的补料分批培养 | 第30页 |
·盘基网柄菌的微过滤截留培养 | 第30-31页 |
·盘基网柄菌的固定化培养 | 第31-32页 |
·盘基网柄菌表达系统 | 第32-41页 |
·盘基网柄菌表达蛋白的糖基化结构特点 | 第32-33页 |
·盘基网柄菌表达系统的优点 | 第33-35页 |
·盘基网柄菌系统表达异源蛋白质的研究进展 | 第35-38页 |
·寄生生物糖蛋白 | 第36-37页 |
·病毒蛋白 | 第37页 |
·人类蛋白 | 第37-38页 |
·重组盘基网柄菌表达人可溶性Fas配体 | 第38-41页 |
·细胞凋亡与可溶性人Fas配体(shFasL) | 第38-40页 |
·重组人FasL的生产 | 第40-41页 |
·本工作的研究基本思路及拟研究内容 | 第41-43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3-55页 |
·菌种与质粒 | 第43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43-44页 |
·主要仪器 | 第43-44页 |
·抗体 | 第44页 |
·工具酶及试剂盒 | 第44页 |
·主要试剂 | 第44页 |
·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 第44-49页 |
·主要培养基与缓冲液 | 第44-46页 |
·大肠杆菌培养基 | 第44页 |
·盘基网柄菌培养基 | 第44-46页 |
·缓冲液 | 第46页 |
·培养条件 | 第46-49页 |
·菌种保藏 | 第46-47页 |
·菌种活化 | 第47-48页 |
·悬浮培养条件 | 第48页 |
·分批培养条件 | 第48-49页 |
·分析测定方法 | 第49-55页 |
·pH测定 | 第49页 |
·细胞密度的测定 | 第49页 |
·葡萄糖浓度的测定 | 第49-50页 |
·DNS法 | 第49-50页 |
·酶电极测定 | 第50页 |
·分子克隆相关实验 | 第50页 |
·盘基网柄菌染色体外质粒(穿梭质粒)的提取与鉴定 | 第50-51页 |
·盘基网柄菌染色体外质粒的电转化 | 第51-52页 |
·SDS-PAGE蛋白电泳 | 第52页 |
·Western-blot分析 | 第52-53页 |
·重组可溶性人Fas配体(FasL)浓度的测定 | 第53页 |
·扫描电镜样品制备方法 | 第53-55页 |
第三章 盘基网柄菌培养条件优化及生长动力学 | 第55-75页 |
·引言 | 第5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5-57页 |
·实验材料 | 第55-56页 |
·菌种 | 第55页 |
·培养基 | 第55-56页 |
·实验方法 | 第56-57页 |
·培养方法 | 第56页 |
·AX3-pLu8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56页 |
·培养条件优化 | 第56-57页 |
·氨基酸的影响 | 第57页 |
·分析方法 | 第5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7-72页 |
·盘基网柄菌的摇瓶发酵条件优化 | 第57-65页 |
·盘基网柄菌AX3-pLu8的生长曲线 | 第57-58页 |
·培养温度对菌体生长的影响 | 第58-59页 |
·摇床转速对盘基网柄菌生长的影响 | 第59页 |
·pH值对盘基网柄菌生长的影响 | 第59-60页 |
·碳源种类对盘基网柄菌生长的影响 | 第60-61页 |
·碳源浓度对盘基网柄菌生长的影响 | 第61-62页 |
·添加氨基酸对于盘基网柄菌生长的影响 | 第62-64页 |
·氨基酸添加量对盘基网柄菌生长的影响 | 第64-65页 |
·盘基网柄菌的分批发酵条件优化 | 第65-70页 |
·pH对分批发酵过程的影响 | 第65-67页 |
·通气量对分批发酵过程的影响 | 第67-68页 |
·搅拌转速对分批发酵过程的影响 | 第68-70页 |
·盘基网柄菌的生长动力学研究 | 第70-72页 |
·小结 | 第72-75页 |
第四章 盘基网柄菌固定化及新型固定化细胞反应器研究 | 第75-101页 |
·引言 | 第75-7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6-80页 |
·实验材料 | 第76-79页 |
·菌种 | 第76页 |
·培养基与缓冲液 | 第76页 |
·固定化载体材料 | 第76页 |
·旋转式生物反应器 | 第76-77页 |
·纤维床生物反应器(FBB) | 第77-79页 |
·实验方法 | 第79-80页 |
·培养方法 | 第79页 |
·菌体密度测定 | 第79页 |
·固定化载体上吸附情况的测定 | 第79-80页 |
·葡萄糖浓度的测定 | 第80页 |
·扫描电镜观察 | 第8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80-98页 |
·利用聚氨酯泡沫固定化培养盘基网柄菌 | 第80-86页 |
·盘基网柄菌在聚氨酯泡沫固定化载体上的吸附 | 第80-81页 |
·聚氨酯泡沫载体尺寸和形状对固定化培养的影响 | 第81-82页 |
·聚氨酯泡沫添加量对固定化培养的影响 | 第82-83页 |
·聚氨酯泡沫固定化培养盘基网柄菌 | 第83-85页 |
·利用旋转式生物反应器PUF固定化培养盘基网柄菌 | 第85-86页 |
·利用棉纤维织物固定化培养盘基网柄菌 | 第86-92页 |
·棉纤维织物的选择 | 第86-87页 |
·棉纤维织物添加量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87-88页 |
·盘基网柄菌在棉纤维织物上的吸附 | 第88页 |
·棉纤维织物直接固定化培养盘基网柄菌 | 第88-89页 |
·棉纤维织物分段式固定化培养盘基网柄菌 | 第89-90页 |
·棉纤维织物固定化培养盘基网柄菌的扫描电镜观察 | 第90-92页 |
·利用旋转式纤维床生物反应器(RFBB)固定化培养盘基网柄菌 | 第92-95页 |
·单层棉纤维织物载体纤维床 | 第92-93页 |
·单层棉纤维织物填充PUF纤维床 | 第93-95页 |
·利用纤维床生物反应器(FBB)固定化培养盘基网柄菌 | 第95-98页 |
·棉纤维织物填充量对固定化培养的影响 | 第95-97页 |
·纤维床容积对固定化培养的影响 | 第97-98页 |
·小结 | 第98-101页 |
第五章 在盘基网柄菌中重组表达可溶性人Fas配体 | 第101-119页 |
·引言 | 第10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01-107页 |
·实验材料 | 第101-104页 |
·菌种 | 第101-102页 |
·质粒 | 第102页 |
·PCR引物 | 第102页 |
·培养基 | 第102-104页 |
·工具酶及试剂盒 | 第104页 |
·实验方法 | 第104-107页 |
·盘基网柄菌染色体外质粒的提取 | 第104-105页 |
·PCR反应扩增shFasL基因并添加His-Tag | 第105页 |
·PCR产物的回收及鉴定 | 第105页 |
·表达载体构建 | 第105页 |
·表达载体电转化入盘基网柄菌 | 第105页 |
·培养方法 | 第105-106页 |
·发酵液预处理 | 第106页 |
·亲和层析 | 第106-107页 |
·目标蛋白的浓缩 | 第107页 |
·SDS-PAGE蛋白电泳及Western Blot分析 | 第107页 |
·可溶性hFasL浓度的ELISA方法测定 | 第10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07-117页 |
·pMB74质粒的获得 | 第107-108页 |
·His-tag的引入 | 第108-109页 |
·pMB74-shFasL-H载体的构建及转化 | 第109-110页 |
·重组shFasL蛋白的表达 | 第110-111页 |
·重组蛋白shFasL表达的初步优化 | 第111-112页 |
·HL-5C培养基碳氮源含量的影响 | 第111-112页 |
·HL-5C培养基pH对重组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112页 |
·利用FBB固定化盘基网柄菌表达重组shFasL | 第112-115页 |
·单一批次FBB固定化培养 | 第113-114页 |
·重复批次FBB固定化培养 | 第114-115页 |
·亲和层析分离重组蛋白shFasL | 第115-117页 |
·丙酮沉淀浓缩及SDS-PAGE电泳鉴定 | 第116-117页 |
·Western blot鉴定 | 第117页 |
·小结 | 第117-11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9-123页 |
·主要结论 | 第119-122页 |
·展望 | 第122-123页 |
附录 γ-聚谷氨酸发酵的优化与放大 | 第123-139页 |
·引言 | 第123-124页 |
·微生物发酵生产γ-PGA的研究进展 | 第124-12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26-130页 |
·实验材料 | 第126-127页 |
·菌种 | 第126页 |
·培养基 | 第126-127页 |
·实验方法 | 第127-128页 |
·培养方法 | 第127页 |
·培养条件优化 | 第127-128页 |
·分析方法 | 第128-130页 |
·菌体密度测定 | 第128页 |
·发酵液粘度测定 | 第128页 |
·谷氨酸及葡萄糖浓度测定 | 第128页 |
·γ-PGA的测定 | 第128-13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30-137页 |
·γ-PGA发酵培养基的氮源优化 | 第130-131页 |
·γ-PGA发酵接种时间的优化 | 第131-133页 |
·γ-PGA发酵初始碳源浓度的优化 | 第133-135页 |
·γ-PGA发酵的放大 | 第135-137页 |
·小结 | 第137-139页 |
参考文献 | 第139-149页 |
作者简历 | 第149页 |
论文发表情况 | 第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