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5页 |
| 中文摘要 | 第5-10页 |
| ABSTRACT | 第10-17页 |
| 1 引言 | 第17-36页 |
| ·选题意义 | 第17-19页 |
| ·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经济发展到现阶段的重要任务 | 第17-18页 |
| ·完善分配制度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根本途径 | 第18-19页 |
| ·论题界定 | 第19-26页 |
| ·分配与分配制度 | 第19-23页 |
| ·和谐、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第23-25页 |
| ·分配制度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 第25-26页 |
| ·国内最新理论研究成果与最近争论的焦点问题 | 第26-30页 |
| ·有关公平和效率关系的争论 | 第26-27页 |
| ·有关基尼系数在中国适用性的争论 | 第27-28页 |
| ·有关中国居民收入差距合理性的争论 | 第28页 |
| ·有关库兹涅茨倒“U”字假说在我国适用性的争论 | 第28-29页 |
| ·小结 | 第29-30页 |
| ·论文的预期创新性 | 第30页 |
|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第30-31页 |
| ·技术路线 | 第31页 |
| ·研究方法 | 第31页 |
| ·主要论点 | 第31-36页 |
| 2 经济学中的分配理论与社会和谐 | 第36-66页 |
| ·传统三种收入分配理论及其和谐内涵 | 第36-51页 |
| ·威廉·配第 | 第36-37页 |
| ·亚当·斯密 | 第37-39页 |
| ·大卫·李嘉图 | 第39-41页 |
| ·让·巴蒂斯特·萨伊 | 第41-43页 |
|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 | 第43-46页 |
| ·约翰·贝茨·克拉克 | 第46-47页 |
| ·阿弗里德·马歇尔 | 第47-50页 |
| ·小结 | 第50-51页 |
| ·融入“和谐”视角的分配理论 | 第51-66页 |
| ·福利经济学的分配理论与福利国家制度 | 第52-53页 |
| ·凯恩斯政府干预的分配理论与普遍福利政策 | 第53-55页 |
| ·瑞典学派的分配理论与社会民主主义经济制度 | 第55-56页 |
| ·新剑桥学派基于财产所有权的分配理论与再分配政策 | 第56-57页 |
| ·倡导自由、公平、正义的分配理论 | 第57-60页 |
| ·现代企业分配理论 | 第60-61页 |
| ·马克思的分配理论及“自由联合体”学说 | 第61-64页 |
| ·小结 | 第64-66页 |
| 3 有关和谐社会的理论构想及其分配制度 | 第66-87页 |
| ·西方国家有关“和谐社会”的理论构想及其分配制度 | 第66-71页 |
| ·柏拉图与“理想国” | 第66-67页 |
| ·空想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构想及其分配方案 | 第67-70页 |
| ·现代社会学有关和谐社会的理论 | 第70-71页 |
|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及分配制度 | 第71-76页 |
| ·中国“和合”文化的起源 | 第71-72页 |
| ·儒家、道家的和谐思想与分配理念 | 第72-76页 |
| ·中国近代对和谐社会的设想与追求 | 第76-77页 |
| ·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和谐理念及分配制度 | 第77-86页 |
|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和谐理念与分配 | 第78-79页 |
|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和谐理念与分配 | 第79-81页 |
|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和谐理念与分配 | 第81-83页 |
| ·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和谐理念与分配 | 第83-86页 |
| ·小结 | 第86-87页 |
| 4 从分配制度入手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支撑体系 | 第87-125页 |
|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其分配制度的特征 | 第87-97页 |
|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及其衡量指标 | 第87-93页 |
|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分配制度的新要求 | 第93-97页 |
| ·分配制度与和谐社会的相关性分析 | 第97-111页 |
| ·合理的分配制度与和谐维度 | 第97-99页 |
| ·分配制度不合理影响社会和谐的途径 | 第99-111页 |
| ·以分配促和谐的理论依据 | 第111-123页 |
| ·系统协调论 | 第113-115页 |
| ·社会力学论 | 第115-117页 |
| ·和谐效率论 | 第117-119页 |
| ·恶性循环论 | 第119-121页 |
| ·路径依赖论 | 第121-123页 |
| ·小结 | 第123-125页 |
| 5 各国处理收入分配与社会和谐关系的实证分析 | 第125-147页 |
| ·三种经济发展模式与社会和谐 | 第125-128页 |
| ·三种经济发展模式 | 第125-127页 |
| ·三种模式下的收入分配及社会和谐状况比较 | 第127-128页 |
| ·各国处理分配与和谐之间关系的主要做法 | 第128-140页 |
| ·初次分配领域的“促和谐”手段 | 第128-131页 |
| ·再分配领域的“保和谐”措施 | 第131-136页 |
| ·国家福利制度与“拉美化”陷阱 | 第136-140页 |
| ·国际上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和谐的经验与启示 | 第140-147页 |
| ·夯实经济基础是我国解决分配领域矛盾和问题的根本前提 | 第140-141页 |
| ·实现初次分配中的机会均等和规则公平是增进社会公平的关键环节 | 第141-144页 |
| ·完善再分配调节手段是缩小收入差距有效途径 | 第144-145页 |
| ·政府、民间机构和法律体系共同发挥作用是以分配促和谐的组织保障 | 第145-147页 |
| 6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第147-178页 |
| ·我国处理收入分配与社会和谐关系的历史历程 | 第147-154页 |
| ·“大锅饭”阶段——以绝对平均体现“公平” | 第147-149页 |
| ·探索阶段——拉开收入差距推动经济增长 | 第149-152页 |
| ·补偿阶段——补偿低收入群体促进社会和谐 | 第152-154页 |
|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 第154-167页 |
|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了有利条件 | 第154-157页 |
| ·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制约因素 | 第157-167页 |
| ·改革和完善分配制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设想 | 第167-178页 |
| ·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制度的特点及其缺陷 | 第168-170页 |
| ·以改革和完善分配制度为着力点,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对策建议 | 第170-178页 |
| 7 研究结论、创新点以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78-181页 |
| ·研究结论 | 第178-179页 |
| ·主要创新点 | 第179页 |
|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79-1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81-186页 |
| 作者简历 | 第186-188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