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15页 |
一、木偶戏概述及前人研究相关课题成果的简要回顾 | 第11-12页 |
二、选题的原因、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三、对研究地域及采风情况的介绍 | 第13-15页 |
第一节 遂昌木偶戏班的历史变迁、组织结构与日常生活 | 第15-27页 |
一、历史变迁 | 第15-18页 |
(1) 从微小走向鼎盛 | 第15-17页 |
(2) 十年浩劫 | 第17-18页 |
(3) 劫后复苏 | 第18页 |
(4) 走向式微 | 第18页 |
二、组织结构 | 第18-22页 |
三、日常生活 | 第22-27页 |
第二节 遂昌木偶戏班的经济运作 | 第27-35页 |
一、戏路 | 第27-29页 |
二、戏价与支出 | 第29-35页 |
第三节 遂昌木偶戏的表演 | 第35-55页 |
一、三种演出形式 | 第35-40页 |
二、剧目 | 第40-42页 |
三、唱腔 | 第42-50页 |
四、著名艺人姜观应的经典说白分析 | 第50-55页 |
第四节 遂昌木偶戏的驱动力、媒介及特点 | 第55-59页 |
一、赖以生存的驱动力 | 第55-56页 |
(1) 信仰体系 | 第55-56页 |
(2) 民俗文化 | 第56页 |
二、消费与生产的重要媒介 | 第56-57页 |
三、特点 | 第57-59页 |
(1) 以“圆”为尾 | 第57-58页 |
(2) 贵在浅显 | 第58页 |
(3) 旨在热闹 | 第58-59页 |
第五节 遂昌木偶戏的社会功能及对遂昌木偶戏发展前景的一些思考 | 第59-71页 |
一、社会功能 | 第59-66页 |
(1) 审美愉悦功能 | 第59-60页 |
(2) 情绪感染功能 | 第60-61页 |
(3) 心灵慰藉功能 | 第61-62页 |
(4) 教育感化功能 | 第62-63页 |
(5) 社会组织功能 | 第63-65页 |
(6) 社会认识功能 | 第65-66页 |
二、思考 | 第66-71页 |
(1) 现状 | 第66页 |
(2) 社会原因 | 第66-67页 |
(3) 国家政策 | 第67-68页 |
(4) 建议 | 第68-71页 |
结语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