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白星病对茶叶品质的影响及茶白星病菌拮抗微生物的分离和筛选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20页 |
| 1 我国茶白星病发生研究概况 | 第9-13页 |
| ·发生危害情况 | 第9页 |
| ·病害流行规律 | 第9-10页 |
| ·侵染循环 | 第9页 |
| ·发病规律 | 第9-10页 |
| ·病菌形态及生物学特征研究 | 第10-11页 |
| ·病害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 ·病害综合防治概况 | 第12-13页 |
| ·及时做好病情测报工作 | 第12页 |
| ·加强管理措施 | 第12页 |
| ·选用抗病的品种 | 第12页 |
| ·生长季节应适时、分批、多次进行采摘 | 第12页 |
| ·加强药剂防治 | 第12-13页 |
| ·研究趋势 | 第13页 |
| 2 茶树病害与茶叶品质的关系 | 第13-14页 |
| ·病害与品质 | 第13-14页 |
| ·病菌及其代谢产物与品质 | 第14页 |
| ·病菌 | 第14页 |
| ·代谢物 | 第14页 |
| 3 拮抗微生物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中的研究进展 | 第14-20页 |
|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研究的意义 | 第14-15页 |
| ·国内外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 第15页 |
| ·微生物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 第15-17页 |
| ·活体微生物农药 | 第16-17页 |
| ·农用抗生素 | 第17页 |
| ·拮抗微生物的拮抗机制 | 第17-18页 |
| ·抗生作用 | 第18页 |
| ·竞争作用 | 第18页 |
| ·重寄生作用 | 第18页 |
| ·促进植物生长 | 第18页 |
| ·微生物在生物防治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 第18-20页 |
| 第二章 茶白星病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 第20-23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0-21页 |
| ·材料 | 第20页 |
| ·病叶 | 第20页 |
| ·培养基 | 第20页 |
| ·方法 | 第20-21页 |
| ·茶白星病病原菌的分离纯化 | 第20页 |
| ·培养性状观察 | 第20页 |
| ·形态特征观测 | 第20页 |
| ·分生孢子萌发的生物学特性 | 第20-21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1-22页 |
| ·在不同培养基上的性状 | 第21页 |
| ·产孢方法及分生孢子器的形态特征 | 第21页 |
| ·分生孢子的萌发率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 第21-22页 |
| 3 小结 | 第22-23页 |
| 第三章 茶白星病对茶叶品质的影响 | 第23-30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3-27页 |
| ·材料 | 第23页 |
| ·供试材料 | 第23页 |
| ·试验试剂 | 第23页 |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3页 |
| ·方法 | 第23-27页 |
| ·茶白星病不同感病程度的划分及计算 | 第23-24页 |
| ·鲜叶化学成分的测定 | 第24-27页 |
| 2 结果和分析 | 第27-28页 |
| ·不同感病程度茶鲜叶茶多酚含量的变化 | 第27页 |
| ·不同感病程度茶鲜叶咖啡碱含量的变化 | 第27页 |
| ·不同感病程度茶鲜叶水浸出物含量的变化 | 第27-28页 |
| ·不同感病程度茶鲜叶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 | 第28页 |
| 3 讨论 | 第28-30页 |
| 第四章 茶白星病菌拮抗微生物的筛选利用 | 第30-35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0-32页 |
| ·茶白星病菌的分离和纯化 | 第30页 |
| ·茶叶表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 | 第30-31页 |
| ·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 | 第31页 |
| ·拮抗菌的室内平板测定 | 第31页 |
| ·拮抗细菌的形态特征和培养特征观察 | 第31-32页 |
| ·菌落、菌体形态观察 | 第31页 |
| ·革兰氏染色 | 第31-32页 |
| ·拮抗放线菌初步鉴定 | 第32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2-34页 |
| ·拮抗菌株的分离和筛选 | 第32-33页 |
| ·拮抗细菌的形态特征和培养特征 | 第33页 |
| ·拮抗放线菌初步鉴定 | 第33-34页 |
| 3 讨论 | 第34-35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35-36页 |
| 1 结论 | 第35页 |
| 2 展望 | 第35-36页 |
| 参考文献 | 第36-39页 |
| 附录 | 第39-40页 |
| 致谢 | 第40-41页 |
| 个人简历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