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2页 |
| 缩写词表 | 第12-13页 |
| 1 前言 | 第13-26页 |
| ·苎麻简介 | 第13页 |
| ·苎麻组织培养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13-14页 |
|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研究进展 | 第14-24页 |
| ·体细胞变异的普遍性 | 第15页 |
|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形成机理 | 第15-18页 |
| ·无性系再生植株的细胞学变异 | 第16页 |
| ·无性系再生植株的分子水平变异 | 第16-18页 |
| ·点突变 | 第16页 |
| ·DNA甲基化变化 | 第16-17页 |
| ·转座因子的激活 | 第17-18页 |
| ·影响体细胞无性系变异频率的因素 | 第18-19页 |
| ·植物的繁殖世代及基因型差异 | 第18页 |
| ·外植体来源 | 第18页 |
| ·愈伤继代次数 | 第18-19页 |
| ·培养基成分 | 第19页 |
| ·培养过程中的理化因素 | 第19页 |
|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 | 第19-20页 |
| ·利用无性系变异进行植物品种改良的优点 | 第19页 |
|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 | 第19-20页 |
|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育种尚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0页 |
|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在形态学上的研究 | 第20-21页 |
|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分子检测 | 第21-23页 |
| ·同工酶检测变异 | 第21页 |
| ·RFLP检测变异 | 第21-22页 |
| ·SSR检测变异 | 第22页 |
| ·RAPD检测变异 | 第22-23页 |
| ·苎麻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研究进展 | 第23页 |
| ·RAPD在苎麻上的应用 | 第23-24页 |
| ·苎麻组织培养、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研究等存在的问题 | 第24页 |
| ·苎麻组织培养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24页 |
|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研究等存在的问题 | 第24页 |
|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4-26页 |
| 2 材料和方法 | 第26-32页 |
| ·试验材料 | 第26-29页 |
| ·苎麻快速繁殖的材料 | 第26页 |
| ·苎麻愈伤组织诱导及再生的材料 | 第26页 |
|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RAPD扩增材料 | 第26-27页 |
| ·茎尖再生植株叶片 | 第26页 |
| ·叶片愈伤组织再生植株叶片 | 第26-27页 |
| ·形态学变异鉴定材料 | 第27页 |
| ·酶及化学试剂 | 第27页 |
| ·实验所用引物 | 第27页 |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7-28页 |
| ·所用溶液及配制 | 第28-29页 |
| ·分析软件 | 第29页 |
| ·实验方法 | 第29-32页 |
| ·培养条件 | 第29-30页 |
| ·茎尖再生及继代培养 | 第30页 |
| ·苎麻茎尖再生植株增殖阶段的处理 | 第30页 |
| ·叶片再生植株的诱导、分化及移栽 | 第30-31页 |
| ·RAPD体系 | 第31页 |
| ·DNA的微量提取法(本试验室改良的CTAB法) | 第31页 |
| ·PCR反应体系 | 第31页 |
| ·分析方法 | 第31-32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2-49页 |
| ·茎尖快繁体系的建立 | 第32-36页 |
| ·不同消毒剂及浓度对苎麻茎尖成活率的影响 | 第32-33页 |
| ·不同培养基对苎麻茎尖出芽的影响 | 第33-35页 |
| ·细胞分裂素或替代物对茎尖出芽率的影响 | 第34页 |
| ·生长素对茎尖出芽率的影响 | 第34-35页 |
| ·苎麻茎尖直接再生出芽快速繁殖系统的建立 | 第35-36页 |
| ·消毒剂及浓度的选择 | 第35页 |
| ·培养基的选择 | 第35-36页 |
| ·再生苗生根 | 第36页 |
| ·苎麻叶片愈伤组织繁殖中的激素及浓度的选择 | 第36-40页 |
| ·不同激素组合对苎麻叶片愈伤组织的诱导率的影响 | 第36-38页 |
| ·细胞分裂素或替代物对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率的影响 | 第37-38页 |
| ·生长素对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率的影响 | 第38页 |
| ·不同激素组合对苎麻叶片愈伤组织的分化率的影响 | 第38-39页 |
| ·苎麻叶片愈伤组织的继代对分化的影响 | 第39页 |
| ·苎麻叶片愈伤组织再生系统优化体系的建立 | 第39-40页 |
| ·苎麻再生植株变异率的RAPD分析 | 第40-47页 |
| ·苎麻茎尖再生植株变异率分析 | 第40-44页 |
| ·基因型对苎麻茎尖再生植株变异率的影响 | 第40-43页 |
| ·生长时间对苎麻茎尖再生植株变异率的影响 | 第43页 |
| ·生长环境对苎麻茎尖再生植株变异率的影响 | 第43-44页 |
| ·苎麻叶片愈伤组织再生植株的变异率分析 | 第44-46页 |
| ·激素对苎麻叶片愈伤组织再生植株变异率的影响 | 第45-46页 |
| ·愈伤组织继代次数对苎麻叶片愈伤组织再生植株变异率的影响 | 第46页 |
| ·引物对检测苎麻再生植株变异率的影响 | 第46-47页 |
| ·苎麻再生植株形态学变异的分析 | 第47-49页 |
| 4 讨论 | 第49-56页 |
| ·茎尖直接再生出芽的影响因素 | 第49-50页 |
| ·茎尖消毒与直接再生出芽的效果 | 第49页 |
| ·培养基与茎尖直接再生出芽的效果 | 第49-50页 |
| ·影响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的因素 | 第50-52页 |
| ·外源激素 | 第50-51页 |
| ·继代时间 | 第51-52页 |
| ·影响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主要因素 | 第52-53页 |
| ·基因型差异 | 第52页 |
| ·继代培养 | 第52-53页 |
| ·培养条件 | 第53页 |
| ·RAPD分析结果的稳定性研究 | 第53-54页 |
| ·形态学变异与分子水平变异上的联系 | 第54-55页 |
|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在苎麻育种上的应用前景 | 第55页 |
| ·本研究有待于改进之处 | 第55-56页 |
| 5 结论 | 第56-57页 |
| ·建立了苎麻茎尖快速繁殖的再生系统 | 第56页 |
| ·建立了苎麻叶片愈伤组织的诱导、分化的再生系统 | 第56页 |
| ·体细胞无性系的DNA水平变异模式 | 第56页 |
| ·体细胞无性系的形态学变异 | 第56页 |
| ·RAPD分析结果的稳定性研究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4页 |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