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软土地基沉降分析及工后沉降预测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8-16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 ·研究意义 | 第9-13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5-16页 |
| 第2章 地基沉降量计算方法 | 第16-34页 |
| ·土体最终沉降量计算 | 第16-20页 |
| ·弹性理论法计算沉降变形 | 第16页 |
| ·分层总和法计算最终沉降 | 第16-18页 |
| ·应力路径法 | 第18-19页 |
| ·采用数值方法计算沉降 | 第19页 |
| ·考虑蠕变变形的沉降计算方法 | 第19-20页 |
| ·沉降量的概率统计分析法 | 第20页 |
| ·饱和土体固结理论的发展 | 第20-23页 |
| ·饱和土体一维固结理论 | 第20-21页 |
| ·砂井固结理论 | 第21页 |
| ·多维固结理论 | 第21-22页 |
| ·土体的非线性固结特性 | 第22-23页 |
| ·复合地基沉降计算 | 第23-32页 |
| ·加固区层压缩量 S_上的计算方法 | 第24-28页 |
| ·下卧层土层压缩量 S_下的计算方法 | 第28-32页 |
| ·小结 | 第32-34页 |
| 第3章 桩体复合地基沉降分析 | 第34-47页 |
| ·软土路基变形机理 | 第34-35页 |
| ·软土路基沉降机理 | 第35-37页 |
| ·次固结沉降 | 第36页 |
| ·瞬时沉降 | 第36-37页 |
| ·固结沉降 | 第37页 |
| ·桩体复合地基变形的基本方程 | 第37-42页 |
| ·桩体复合体地基在竖向的变形协调方程 | 第38-40页 |
| ·桩侧基土的应力和变形计算 | 第40-42页 |
| ·桩体复合地基变形的线弹性分析 | 第42-45页 |
| ·桩土应力比的近似估算方法 | 第42页 |
| ·考虑桩侧摩阻力时桩土应力比的计算 | 第42-45页 |
| ·桩体复合地基沉降计算 | 第45-46页 |
| ·小节 | 第46-47页 |
| 第4章 试验研究及分析 | 第47-69页 |
| ·工程概述 | 第47-48页 |
| ·工程概述 | 第47页 |
| ·地形地貌 | 第47页 |
| ·软土工程地质概况 | 第47-48页 |
| ·软基处理设计 | 第48页 |
| ·监测方案 | 第48-49页 |
| ·监测目的 | 第48页 |
| ·路基观测断面的选定 | 第48-49页 |
| ·观测频率 | 第49页 |
| ·水准点的设置 | 第49页 |
| ·不稳定状态的判断标准 | 第49页 |
| ·软土路基沉降预测方法 | 第49-57页 |
| ·固结度对数配合法 | 第50-53页 |
| ·Asaoka法 | 第53-54页 |
| ·修正双曲线法 | 第54-56页 |
| ·修正的指数曲线配合法 | 第56-57页 |
| ·试验分析 | 第57-67页 |
| ·基本信息 | 第57-58页 |
| ·沉降预测 | 第58-63页 |
| ·沉降观测结果分析 | 第63-67页 |
| ·本章小节 | 第67-69页 |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 ·结论 | 第69-70页 |
| ·讨论与建议 | 第70-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 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 | 第7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4-75页 |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