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高层建筑论文--高层建筑结构论文

高层型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7页
第一章 绪论第7-18页
   ·型钢混凝土结构基本概念第7页
   ·型钢混凝土结构的特点第7-8页
   ·型钢混凝土—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特点第8-9页
   ·SRC结构的基本类型第9-10页
   ·SRC结构的发展概述第10-12页
   ·SRC结构的理论及试验研究第12-15页
   ·SRC结构的优点与不足第15-16页
   ·SRC—RC混合结构的研究第16-17页
   ·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第17-18页
第二章 框架结构抗震研究的方法第18-29页
   ·抗震设计思想第18页
   ·建筑抗震破坏准则第18-19页
   ·结构地震反应的时程分析方法第19-26页
     ·高层建筑进行弹塑性地震反应时程分析的必要性第19-20页
     ·弹塑性地震反应时程分析的概念和基本作用第20-21页
     ·弹塑性时程分析基本原理第21-23页
     ·动力方程及求解方法第23-26页
   ·地震波的选择与调整第26-29页
     ·地震波的选用第26-27页
     ·实际地震记录的调整第27-29页
第三章 型钢混凝土混合框架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对比分析第29-45页
   ·计算模型第29-31页
   ·结构弹性时程分析第31-39页
     ·自振周期的比较第31-32页
     ·层间刚度比第32-33页
     ·层位移和转角的比较第33-36页
     ·楼层剪力比较第36-39页
   ·结构弹塑性时程分析第39-44页
     ·最大楼层位移和转角的比较第39-42页
     ·楼层剪力的比较第42-44页
   ·材料用量的比较第44页
   ·本章小结第44-45页
第四章 型钢混凝土组合框架计算分析第45-58页
   ·第1层使用型钢混凝土柱第46-48页
     ·自振周期第46页
     ·罕遇地震作用的弹塑性分析第46-48页
   ·第1~2层使用型钢混凝土柱第48-52页
     ·柱截面组合形式第48页
     ·剪重比第48-49页
     ·自振周期第49页
     ·罕遇地震作用的弹塑性分析第49-52页
   ·第1~3层使用型钢混凝土柱第52-57页
     ·柱截面组合形式第52页
     ·剪重比第52-53页
     ·自振周期第53-54页
     ·罕遇地震作用的弹塑性分析第54-57页
   ·本章小结第57-58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58-60页
   ·结论第58-59页
   ·有待进一步改进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62-63页
致谢第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网络虚拟社区对青少年社会化的作用--以小型网络虚拟社区为例
下一篇:复杂通用报表模型的研究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