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26页 |
一 DNA条形码综述 | 第10-15页 |
1 DNA条形码研究的发展历史 | 第10-11页 |
2 DNA条形码的原理 | 第11页 |
3 DNA条形码研究的优势 | 第11-13页 |
4 DNA条形码的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DNA条形码在不同类群中的研究 | 第13-14页 |
·DNA条形码数据库建设的进展 | 第14页 |
·DNA条形码进行物种鉴定的部分研究结论 | 第14-15页 |
二 东亚特有鲤科鱼类研究综述 | 第15-18页 |
1 东亚鲤科鱼类综述 | 第15-16页 |
·物种多样性 | 第15页 |
·区系组成 | 第15-16页 |
2 东亚特有鲤科类群的定义及范围 | 第16-18页 |
三 分子进化与分子系统学 | 第18-24页 |
1 分子进化模型与序列分歧度计算 | 第18-21页 |
·核苷酸序列进化模型 | 第18-19页 |
·Jukes-Cantor单参数模型 | 第18-19页 |
·Kimura二参数模型 | 第19页 |
·蛋白质编码序列进化 | 第19-20页 |
·核苷酸序列分歧度 | 第20-21页 |
2 分子系统学 | 第21-22页 |
·基本原理 | 第21页 |
·系统树 | 第21-22页 |
3 分子系统树的构建 | 第22-24页 |
·距离矩阵法 | 第22-23页 |
·算术平均的不加权对群法(UPGMA) | 第23页 |
·邻接法(NJ) | 第23页 |
·最大简约法 | 第23-24页 |
·最大似然法 | 第24页 |
四 本论文研究目的 | 第24-26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6-38页 |
一 实验所用标本 | 第26-30页 |
二 实验器材 | 第30页 |
三 实验方法 | 第30-35页 |
1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30-33页 |
2 PCR扩增 | 第33-34页 |
3 PCR产物回收 | 第34-35页 |
4 基因测序 | 第35页 |
四 数据分析 | 第35-38页 |
1 序列的对位排列 | 第35页 |
2 序列的初步分析 | 第35-36页 |
3 系统发育分析 | 第36-38页 |
·邻接法(NJ) | 第36页 |
·最大简约法(MP) | 第36-37页 |
·最大似然法(ML) | 第37页 |
·贝叶斯法(BI) | 第37-38页 |
第三章 结果和讨论 | 第38-76页 |
一 基于CO1 基因的鲌属鱼类DNA条形码研究 | 第39-44页 |
1 研究结果 | 第39-42页 |
·CO1 基因序列特征及其变异 | 第39-40页 |
·分子系统树 | 第40-42页 |
2 讨论 | 第42-44页 |
二 鲌亚科鱼类DNA条形码研究 | 第44-62页 |
1 研究结果 | 第44-57页 |
·序列变异情况 | 第44-48页 |
·遗传距离分析 | 第48-52页 |
·系统发育关系 | 第52-57页 |
2 讨论 | 第57-62页 |
·CO1 基因序列进行物种鉴定的标准 | 第57-58页 |
·CO1 基因与1651RNA基因、rp57 基因和RAG2 基因变异度的比较 | 第58页 |
·鲌亚科物种DNA条形码可行性分析 | 第58-60页 |
·DNA条形码介导的新种发现 | 第60-61页 |
·DNA条形码数据库的建立 | 第61-62页 |
三 东亚特有鲤科类群的系统发育研究 | 第62-76页 |
1 研究结果 | 第63-72页 |
·序列变异情况 | 第63-67页 |
·系统发育结果 | 第67-72页 |
2 讨论 | 第72-76页 |
·DNA序列变异和遗传分析 | 第72页 |
·东亚特有鲤科鱼类的单系性研究 | 第72-73页 |
·东亚特有鲤科类群间的系统发育关系 | 第73-76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4页 |
已发表文章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