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50页 |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18-20页 |
·选题的背景 | 第18-19页 |
·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19-20页 |
·文献综述 | 第20-46页 |
·国外后评价的理论和进展研究综述 | 第21-33页 |
·国内后评价的理论和进展研究综述 | 第33-36页 |
·项目后评价中各分项内容研究综述 | 第36-41页 |
·我国水利建设项目后评价的研究综述 | 第41-46页 |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第46-47页 |
·研究思路 | 第46页 |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46-47页 |
·论文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47-48页 |
·研究方法 | 第47-48页 |
·技术路线 | 第48页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48-50页 |
第二章 水利建设项目后评价的理论及机制研究 | 第50-86页 |
·基于系统控制论的项目动态管理理论 | 第50-57页 |
·系统控制论 | 第50-54页 |
·基于系统控制论的项目动态管理理论 | 第54-57页 |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项目评价理论 | 第57-63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57-58页 |
·项目评价理论 | 第58-60页 |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项目评价理论 | 第60-63页 |
·水利建设项目后评价的机制研究 | 第63-84页 |
·水利建设项目后评价的监督控制作用研究 | 第63-68页 |
·基于监督控制作用的水利建设项目后评价的管理运行机制研究 | 第68-74页 |
·我国水利建设项目后评价的经费、时间等 | 第74-75页 |
·运用知识管理对后评价成果的管理研究 | 第75-82页 |
·后评价成果的反馈与使用机制 | 第82-84页 |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第三章 水利建设项目创新后评价研究 | 第86-122页 |
·水利建设项目创新后评价的研究意义 | 第87-89页 |
·水利建设项目创新后评价的相关概念界定 | 第87页 |
·水利建设项目创新后评价的重要意义 | 第87-89页 |
·水利建设项目创新后评价的特点和原则 | 第89-91页 |
·水利建设项目创新的特点 | 第89-90页 |
·水利建设项目创新后评价的特点 | 第90-91页 |
·水利建设项目创新后评价的原则 | 第91页 |
·水利建设项目创新后评价的主要内容 | 第91-93页 |
·观念创新评价 | 第91-92页 |
·技术创新评价 | 第92页 |
·管理创新评价 | 第92-93页 |
·基于费用效益分析法的技术创新评价研究 | 第93-110页 |
·采用费用效益法的原因分析 | 第93-95页 |
·费用效益分析方法的原理与评价步骤 | 第95-100页 |
·水利建设项目技术创新的费用和效益计算方法研究 | 第100-110页 |
·基于利益相关者分析的水利建设管理机制创新评价研究 | 第110-120页 |
·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管理机制创新评价的必要性分析 | 第110-112页 |
·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及应用范围研究 | 第112-113页 |
·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评价水利建设管理单位机制创新的原因分析 | 第113-117页 |
·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评价水利建设管理单位机制创新的方法研究 | 第117-120页 |
·本章小结 | 第120-122页 |
第四章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水利建设项目其它单项内容研究 | 第122-152页 |
·具有动态控制作用的过程后评价研究 | 第122-127页 |
·具有动态控制作用的过程评价 | 第123-124页 |
·过程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 第124-127页 |
·可持续意义上的水利建设项目经济后评价 | 第127-135页 |
·经济后评价与经济前评价的内容和指标的区别 | 第127-129页 |
·计入环境成本与效益的经济评价研究 | 第129-133页 |
·经济后评价中引入宏观经济评价指标研究 | 第133-135页 |
·基于和谐发展观的项目社会影响评价 | 第135-143页 |
·基于和谐发展观的社会影响评价内容及指标 | 第136-139页 |
·项目与社会的相互适应性分析 | 第139-141页 |
·移民安置后评价内容及指标 | 第141-143页 |
·环境影响后评价 | 第143-150页 |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 第144-146页 |
·环境影响后评价中的公众参与问题 | 第146-150页 |
·本章小结 | 第150-152页 |
第五章 基于ANP—FCE方法的水利建设项目可持续性综合评价研究 | 第152-191页 |
·水利建设项目可持续性后评价的意义 | 第152-154页 |
·水利建设项目可持续性及可持续性后评价的相关概念 | 第154-162页 |
·基于水利建设项目可持续性的理论基础的研究范围的界定 | 第154-156页 |
·建设项目可持续性的定义和内涵 | 第156-158页 |
·水利建设项目可持续性的本质特征 | 第158-159页 |
·水利建设项目可持续性后评价的概念和内容 | 第159-161页 |
·水利建设项目可持续性后评价的动态评价框架 | 第161-162页 |
·水利建设项目可持续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162-165页 |
·内部影响因素分析 | 第162-164页 |
·外部影响因素分析 | 第164-165页 |
·水利建设项目可持续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 | 第165-172页 |
·水利建设项目可持续能力评价指标的构建原则 | 第166-167页 |
·水利建设项目可持续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167-168页 |
·水利建设项目可持续性后评价指标的计算 | 第168-172页 |
·基于ANP—FCE评价方法的水利建设项目可持续能力评价研究 | 第172-185页 |
·ANP—FCE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172-173页 |
·ANP—FCE评价模型选择的优势分析 | 第173-176页 |
·ANP的理论及内容研究 | 第176-180页 |
·运用模糊综合评价(FCE)方法进行可持续能力综合评价 | 第180-182页 |
·隶属函数的确定方法 | 第182-185页 |
·基于风险分析的水利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指导 | 第185-190页 |
·水利建设项目可持续性风险分析框架 | 第185-186页 |
·水利建设项目可持续性风险识别 | 第186-187页 |
·水利建设项目可持续性风险分析 | 第187-189页 |
·水利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 第189-190页 |
·本章小结 | 第190-191页 |
第六章 实证分析 | 第191-225页 |
·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后评价概述 | 第191-193页 |
·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创新后评价 | 第193-198页 |
·技术创新后评价 | 第193-196页 |
·管理方法创新评价 | 第196页 |
·管理机制创新评价 | 第196-198页 |
·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经济后评价 | 第198-208页 |
·评价依据及参数 | 第198-199页 |
·费用计算 | 第199-200页 |
·效益计算 | 第200-206页 |
·评价指标值 | 第206-208页 |
·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影响后评价 | 第208-214页 |
·社会影响后评价 | 第208-210页 |
·环境影响后评价 | 第210-214页 |
·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可持续性后评价 | 第214-224页 |
·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可持续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214页 |
·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可持续能力评价 | 第214-223页 |
·基于风险分析的临淮岗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指导 | 第223-224页 |
·本章小结 | 第224-225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225-228页 |
·研究结论 | 第225-227页 |
·研究展望 | 第227-228页 |
致谢 | 第228-229页 |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发表论文情况 | 第229-230页 |
参考文献 | 第230-2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