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6页 |
·并联混合动力汽车概述 | 第7-10页 |
·选择研究并联混合动力汽车的原因 | 第7-8页 |
·并联混合动力汽车概况 | 第8-9页 |
·并联混合动力汽车控制策略的重要性 | 第9-10页 |
·并联混合动力汽车控制目标概述 | 第10-12页 |
·同时调节发动机工作点和电池SOC值 | 第10-11页 |
·限制发动机工作区间调节电池SOC值 | 第11页 |
·限制电池SOC值调节发动机工作点 | 第11-12页 |
·同时限制发动机工作区间和电池SOC值 | 第12页 |
·并联混合动力汽车控制策略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逻辑门限值控制策略 | 第13页 |
·模糊逻辑控制策略 | 第13页 |
·自适应控制策略 | 第13-14页 |
·基于神经网络的控制策略 | 第14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并联混合动力汽车控制目标研究 | 第16-32页 |
·并联混合动力汽车控制目标总体设计 | 第16-19页 |
·同时调节发动机工作点和电池SOC值 | 第19-22页 |
·发动机开关控制子系统 | 第19-20页 |
·扭矩输出控制子系统 | 第20-22页 |
·限制发动机工作区间调节电池SOC值 | 第22-25页 |
·发动机开关控制子系统 | 第22-23页 |
·扭矩输出控制子系统 | 第23-25页 |
·限制电池SOC值调节发动机工作点 | 第25-27页 |
·发动机开关控制子系统 | 第25-26页 |
·扭矩输出控制子系统 | 第26-27页 |
·同时限制发动机工作区间和电池SOC值 | 第27-31页 |
·发动机开关控制子系统 | 第28页 |
·扭矩输出控制子系统 | 第28-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并联混合动力汽车逻辑门限值控制策略仿真分析 | 第32-56页 |
·混合动力汽车各部件选型及参数选择 | 第32-36页 |
·并联混合动力轿车参数选择 | 第33-35页 |
·并联混合动力客车参数选择 | 第35-36页 |
·逻辑门限值控制策略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36-40页 |
·并联混合动力汽车运行工况分析 | 第36-38页 |
·逻辑门限值控制策略仿真模型建立 | 第38-40页 |
·逻辑门限值控制策略参数选择 | 第40-42页 |
·并联混合动力汽车逻辑门限值控制策略仿真分析 | 第42-55页 |
·并联混合动力轿车仿真分析 | 第43-49页 |
·并联混合动力客车仿真分析 | 第49-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四章 并联混合动力汽车模糊逻辑控制策略设计及仿真分析 | 第56-81页 |
·模糊逻辑控制策略简介 | 第56-60页 |
·模糊控制理论简介 | 第56-57页 |
·模糊控制系统的结构 | 第57-58页 |
·模糊控制器的构成 | 第58-60页 |
·并联混合动力汽车模糊逻辑控制系统设计 | 第60-69页 |
·并联混合动力汽车控制目标 | 第60页 |
·并联混合动力汽车控制原理 | 第60-61页 |
·并联混合动力汽车模糊逻辑控制策略结构设计 | 第61-69页 |
·并联混合动力汽车模糊逻辑控制策略仿真分析 | 第69-80页 |
·并联混合动力轿车仿真分析 | 第69-75页 |
·并联混合动力客车仿真分析 | 第75-80页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五章 并联混合动力汽车控制策略仿真分析比较 | 第81-94页 |
·并联混合动力汽车控制策略分析比较概述 | 第81-82页 |
·并联混合动力汽车控制策略可行性分析 | 第82-84页 |
·并联混合动力汽车控制策略仿真结果比较 | 第84-90页 |
·工作点分布情况比较 | 第84-87页 |
·燃油经济性比较 | 第87-89页 |
·排放性能比较 | 第89-90页 |
·并联混合动力汽车变工况下仿真结果比较 | 第90-93页 |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和展望 | 第94-96页 |
·全文总结 | 第94-95页 |
·下一步工作的展望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1页 |
摘要 | 第101-103页 |
ABSTRACT | 第103-105页 |
致谢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