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网底泥释放规律及其与模型耦合应用研究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7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国内外底泥污染现状 | 第14-15页 |
·国内外底泥释放的研究进展 | 第15-20页 |
·沉积物-水界面污染物迁移规律研究 | 第15-18页 |
·底泥释放通量的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底泥-水质模型研究进展 | 第20-24页 |
·底泥-水质模型概述 | 第20-21页 |
·底泥-水质模型发展 | 第21-24页 |
·本论文的研究工作和技术路线 | 第24-27页 |
·本文的研究工作与创新点 | 第24-26页 |
·本文的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第二章 室内静态底泥污染物释放模拟实验 | 第27-38页 |
·实验准备 | 第27-31页 |
·采样点的确定 | 第27-30页 |
·样品采集和保存 | 第30页 |
·分析方法 | 第30页 |
·取样点河道现状水质 | 第30-31页 |
·室内静态底泥污染物释放模拟实验 | 第31-37页 |
·实验目的 | 第31页 |
·实验装置 | 第31页 |
·实验过程 | 第31-32页 |
·实验分析 | 第32-37页 |
·实验结论 | 第37-38页 |
第三章 不同水动力条件下的底泥悬浮释放模拟实验 | 第38-48页 |
·实验目的 | 第38页 |
·实验装置 | 第38页 |
·实验过程 | 第38-39页 |
·实验成果分析 | 第39-46页 |
·实验成果分析 | 第39页 |
·实验数据分析及讨论 | 第39-46页 |
·实验结论 | 第46-48页 |
第四章 平原河网水量水质模型 | 第48-85页 |
·平原河网水动力模型 | 第48-57页 |
·水动力模型的基本思路 | 第48-49页 |
·单一河道一维水动力模型 | 第49-50页 |
·河网水流计算 | 第50-57页 |
·WASP 水质模型系统 | 第57-67页 |
·WASP 水质模型概述 | 第57页 |
·WASP5 水质模型 | 第57-59页 |
·模型转化体系 | 第59-67页 |
·定解条件 | 第67页 |
·底泥-水体相互作用及其改进 | 第67-70页 |
·WASP 模型底泥-水体作用 | 第67-69页 |
·模型改进 | 第69-70页 |
·模型耦合 | 第70-73页 |
·模型耦合的目的 | 第70页 |
·耦合模型设计 | 第70-73页 |
·模型灵敏度分析 | 第73-76页 |
·分析方法 | 第73-74页 |
·分析过程 | 第74-76页 |
·模型率定 | 第76-83页 |
·张家港调水基础资料 | 第76-77页 |
·模型计算 | 第77-83页 |
·模型率定结论 | 第83页 |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第五章 平原河网非稳态水量水质模型在张家港的应用 | 第85-94页 |
·张家港市的水系特征 | 第85页 |
·张家港市河网模型建立 | 第85-86页 |
·污染源条件 | 第86-89页 |
·工业污染源 | 第86-87页 |
·生活污染源 | 第87-88页 |
·农业径流污染源 | 第88页 |
·畜禽养殖污染源 | 第88页 |
·小结 | 第88-89页 |
·模型计算 | 第89-92页 |
·基本资料 | 第89页 |
·边界条件 | 第89页 |
·初始条件 | 第89页 |
·模型计算条件 | 第89-90页 |
·计算结果统计 | 第90-92页 |
·误差原因分析 | 第92页 |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4-96页 |
·总结 | 第94-95页 |
·展望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3页 |
致谢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