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6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6-55页 |
第一章 大豆抗虫育种研究进展 | 第16-55页 |
1 大豆抗虫育种研究的发展过程 | 第16-19页 |
·抗虫育种学科的发展过程 | 第16-17页 |
·抗虫育种的特点 | 第17-18页 |
·大豆抗虫育种研究的发展过程 | 第18-19页 |
2 大豆的害虫种类 | 第19-22页 |
·大豆害虫的区域分布 | 第19-20页 |
·豆卷叶螟的发生与为害 | 第20页 |
·筛豆龟蝽的发生与为害 | 第20-22页 |
·斜纹夜蛾的发生与为害 | 第22页 |
·蚜虫的发生与为害 | 第22页 |
3 大豆抗虫性鉴定方法 | 第22-26页 |
·综合虫种的抗性鉴定方法 | 第23-24页 |
·豆卷叶螟的抗性鉴定方法 | 第24-25页 |
·斜纹夜蛾的抗性鉴定方法 | 第25页 |
·蚜虫的抗性鉴定方法 | 第25-26页 |
4 大豆抗虫性资源筛选 | 第26-29页 |
·综合虫种的抗性资源筛选 | 第26-27页 |
·豆卷叶螟的抗性资源筛选 | 第27页 |
·斜纹夜蛾的抗性资源筛选 | 第27-28页 |
·蚜虫的抗性资源筛选 | 第28-29页 |
5 大豆抗虫性的机制 | 第29-34页 |
·抗虫性的机制类型 | 第29-30页 |
·抗豆卷叶螟的机制 | 第30-31页 |
·抗斜纹夜蛾的机制 | 第31页 |
·抗蚜虫的机制 | 第31-32页 |
·大豆茸毛与抗虫性 | 第32-34页 |
6 大豆抗虫性的遗传 | 第34-40页 |
·数量性状分离分析方法 | 第34-39页 |
·大豆对综合虫种抗性的遗传 | 第39页 |
·大豆对斜纹夜蛾抗性的遗传 | 第39-40页 |
·大豆对蚜虫抗性的遗传 | 第40页 |
7 大豆抗虫性的QTL定位 | 第40-48页 |
·QTL定位原理与方法 | 第40-43页 |
·大豆遗传图谱 | 第43-44页 |
·大豆抗虫性的QTL定位 | 第44-48页 |
·大豆抗虫QTL定位在抗虫机理研究中的应用 | 第48页 |
·大豆抗虫QTL的精细定位及分子克隆 | 第48页 |
8 大豆抗虫品种的选育 | 第48-53页 |
·大豆常规抗虫育种 | 第48-51页 |
·大豆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抗虫育种 | 第51页 |
·大豆的转基因抗虫育种 | 第51-52页 |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与基因工程结合的抗虫育种 | 第52-53页 |
9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53-55页 |
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 | 第55-134页 |
第二章 大豆抗豆卷叶螟和筛豆龟蝽的资源筛选 | 第55-8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6-59页 |
·试验材料 | 第56页 |
·试验设计 | 第56-57页 |
·抗虫性指标与观察记载方法 | 第57-58页 |
·其它农艺和形态性状的观察记载方法 | 第58-59页 |
·统计分析 | 第5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9-76页 |
·豆卷叶螟的抗性鉴定指标与资源筛选 | 第59-69页 |
·筛豆龟蝽的抗性鉴定指标与资源筛选 | 第69-71页 |
·斜纹夜蛾的抗性鉴定指标与资源筛选 | 第71-73页 |
·大豆资源对不同害虫抗性的相关性分析 | 第73页 |
·大豆资源对不同害虫的抗性表现及优异资源筛选 | 第73-76页 |
3 讨论 | 第76-80页 |
·抗豆卷叶螟的鉴定方法 | 第76-77页 |
·抗筛豆龟蝽的鉴定方法 | 第77页 |
·优异抗源的筛选 | 第77-78页 |
·大豆对不同害虫抗性差异的应用前景 | 第78-80页 |
第三章 大豆抗豆卷叶螟和筛豆龟蝽的遗传分析 | 第80-9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0-82页 |
·试验材料 | 第80-81页 |
·试验设计 | 第81页 |
·抗虫性指标与观察记载方法 | 第81-82页 |
·遗传数据分析方法 | 第8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2-92页 |
·大豆对豆卷叶螟的抗性表现与代表性指标的选取 | 第82-86页 |
·豆卷叶螟的抗性遗传 | 第86-89页 |
·筛豆龟蝽的抗性遗传变异 | 第89-90页 |
·筛豆龟蝽的抗性遗传 | 第90-91页 |
·豆卷叶螟抗性与筛豆龟蝽抗性的相关性分析 | 第91-92页 |
3 讨论 | 第92-94页 |
·大豆对豆卷叶螟抗性的鉴定指标 | 第92页 |
·抗性遗传机制 | 第92-93页 |
·对抗虫育种的启示 | 第93-94页 |
第四章 大豆遗传图谱构建与抗豆卷叶螟和筛豆龟蝽的QTL分析 | 第94-12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5-98页 |
·试验材料 | 第95页 |
·试验设计 | 第95页 |
·抗虫性指标与观察记载方法 | 第95-96页 |
·茸毛着生状态观察记载方法 | 第96页 |
·遗传图谱构建方法 | 第96-97页 |
·QTL定位方法 | 第97-98页 |
2 结果 | 第98-124页 |
·连锁图谱的绘制 | 第98-106页 |
·大豆抗豆卷叶螟的QTL定位 | 第106-119页 |
·大豆抗筛豆龟蝽的QTL定位 | 第119-122页 |
·茸毛着生状态的基因定位及其与抗虫性的关系 | 第122-124页 |
3 讨论与结论 | 第124-127页 |
·关于利用MAPMAKER/EXP3.0进行遗传作图的思考 | 第124页 |
·QTL的检测效率 | 第124-125页 |
·豆卷叶螟抗性的重要QTL | 第125页 |
·筛豆龟蝽抗性的重要QTL | 第125页 |
·豆卷叶螟抗性QTL与筛豆龟蝽抗性QTL的比较 | 第125页 |
·与大豆上其它重要害虫抗虫QTL定位的比较 | 第125-126页 |
·大豆茸毛性状与抗虫性的关系 | 第126-127页 |
第五章 全文讨论、结论与创新之处 | 第127-134页 |
1 讨论 | 第127-131页 |
·大豆田间优异抗虫种质筛选体系的完善 | 第127页 |
·对多种害虫的兼抗育种 | 第127-128页 |
·大豆抗虫QTL定位的验证 | 第128-129页 |
·常规抗虫育种与分子标记技术的结合 | 第129-130页 |
·利用抗虫QTL定位研究抗虫机理 | 第130页 |
·精细定位 | 第130-131页 |
2 结论 | 第131-133页 |
3 主要创新点 | 第133-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134-149页 |
致谢 | 第149-150页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