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临床医学论文--诊断学论文--实验室诊断论文--微生物学检验论文

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的研究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7页
目录第7-10页
缩写对比表第10-11页
图目录第11-12页
表目录第12-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7页
   ·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第13-15页
     ·细菌抗生素耐药性的分类第13-14页
     ·细菌对抗生素耐药性现状第14页
     ·铜绿假单胞菌中多重耐药概况第14-15页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分类第15-16页
     ·青霉素类第15页
     ·头孢菌素类第15-16页
     ·β-内酰胺酶抑制剂第16页
     ·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第16页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第16-18页
   ·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第18-27页
     ·产生β-内酰胺水解酶第19-22页
     ·形成生物被膜第22-23页
     ·改变细菌外膜通透性第23-24页
     ·外排泵表达的变化第24-26页
     ·青霉素结合蛋白的改变第26-27页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第27-41页
   ·材料第27-29页
     ·实验菌株和质粒来源及保存第27-28页
     ·试剂第28-29页
     ·仪器第29页
   ·基本实验方法第29-34页
     ·培养基和缓冲液的配制第29-30页
     ·药敏片的制备第30页
     ·质粒的小量提取第30-31页
     ·细菌基因组DNA的提取第31页
     ·琼脂糖凝胶DNA回收第31-32页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32页
     ·电转化第32页
     ·引物设计第32-33页
     ·基因启动子--报道子载体发光强度检测第33-34页
   ·突变体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方法第34-41页
     ·转座突变体的筛选第34-35页
     ·随机PCR和测序第35-36页
     ·基因敲除突变体构建第36-37页
     ·突变体对抗生素敏感性试验第37-38页
     ·LB液体培养基中PAO1及突变体MIC的测定第38页
     ·突变体β-内酰胺酶活力测定第38-39页
     ·突变体敏感协同试验第39页
     ·PAO中PBPs表达报道载体的构建及测定第39-40页
     ·突变体AmpC,RND外排泵和OprD表达的测定第40页
     ·生物被膜的测定第40-41页
第三章 结果第41-57页
   ·对β-内酰胺类抗性转座突变体的筛选结果第41-42页
     ·在LB固体平板上初步筛选结果第41页
     ·在LB液体培养基中的筛选结果第41-42页
   ·转座子插入位点的确定第42-44页
     ·随机PCR和测序第42-43页
     ·突变基因的功能和引起耐药的原因第43-44页
   ·相应基因敲除突变体构建第44-47页
     ·突变体基因片段连接pEX18Tc验证结果第45-46页
     ·基因敲除突变PCR验证结果第46-47页
   ·突变体对抗生素敏感性的变化第47-49页
   ·测定突变体在液体LB中的MIC第49页
   ·突变体β-内酰胺酶活性测试结果第49-50页
   ·突变体纸片协同试验第50-51页
     ·产金属β-内酰胺酶(MBLs酶)的检测结果第50-51页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酶)的检测结果第51页
   ·突变体生物被膜量的测定第51-52页
   ·突变体AmpC表达测定结果第52-53页
   ·突变体中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的表达第53-54页
   ·突变体中外膜通透蛋白(OprD)的表达第54页
   ·突变体RND外排泵检测结果第54-57页
讨论第57-61页
参考文献第61-71页
致谢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mGluRs在产前应激对子代大鼠抑郁样行为的作用及其调节机制研究
下一篇:铜绿假单胞菌内在耐药性相关基因的功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