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企业经济论文--企业计划与经营决策论文

个体隐性知识的结构分析与管理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1 绪论第10-36页
   ·研究背景第10-13页
     ·知识社会已经来临第10-11页
     ·知识工作者的作用日益凸现第11-12页
     ·信息技术在组织中广泛运用第12页
     ·知识管理将受到组织的重视第12-13页
   ·问题的提出第13-22页
     ·我国当前个体隐性知识管理面临的现实问题第14-17页
     ·个体隐性知识研究的理论需求第17-22页
   ·有关个体隐性知识研究的文献综述第22-32页
     ·隐性知识的含义、特性及其分类研究现状第22-25页
     ·隐性知识管理的研究综述第25-28页
     ·隐性知识管理的科学知识图谱第28-30页
     ·已有研究成果对本文研究思路和方向的启示第30-32页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32页
   ·本文研究的框架及章节安排第32-34页
   ·本文的基本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34-36页
     ·本文的基本研究方法第34页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第34-36页
2 个体隐性知识的概念与结构第36-72页
   ·个体隐性知识的概念第36-48页
     ·知识的概念和分类第36-38页
     ·隐性知识的含义第38-43页
     ·个体隐性知识概念的界定第43-44页
     ·个体隐性知识的特征第44-48页
   ·个体隐性知识的层次分析第48-53页
     ·个体隐性知识与组织知识的关系第48-50页
     ·个体隐性知识的内部层次第50-53页
   ·个体隐性知识的结构模型第53-72页
     ·波兰尼的隐性知识三元结构模型第53-56页
     ·瓦格纳的隐性知识三维立体结构模型第56-58页
     ·个体隐性知识的结构维度模型第58-66页
     ·个体隐性知识结构差异的统计假设检验第66-72页
3 个体隐性知识的测评第72-112页
   ·个体隐性知识测评的特点和主要原则第72-78页
     ·个体隐性知识测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72-76页
     ·个体隐性知识测评的特点第76-77页
     ·个体隐性知识测评的主要原则第77-78页
   ·个体隐性知识测评指标体系的建立第78-85页
     ·个体隐性知识测评指标建立遵循的原则第78-79页
     ·个体隐性知识的具体测评指标第79-85页
   ·个体隐性知识的测评过程第85-112页
     ·测评模式和测评方法的选择第85-88页
     ·元认知、价值观和情感维度的隐性知识的测评第88-103页
     ·人际维度和技能维度的隐性知识的测评第103-109页
     ·个体隐性知识测评的综合运用第109-112页
4 个体隐性知识的管理模式第112-156页
   ·知识的获取和共享模式第112-119页
     ·知识获取和转化的SECI模型分析第112-114页
     ·获取和传播隐性知识的直观体验模式第114-119页
   ·个体隐性知识的管理模式分析第119-122页
     ·个体隐性知识管理的重要性第119页
     ·个体隐性知识管理的障碍因素分析第119-120页
     ·个体隐性知识管理模式和机制模型第120-122页
   ·个体隐性知识的获取:“干中学”模式第122-129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干中学”模式第122-123页
     ·“干中学”获取隐性知识的机理分析第123-126页
     ·“干中学”获取隐性知识过程的组织干预措施和案例分析第126-129页
   ·个体隐性知识的转移:师徒制模式第129-139页
     ·师徒制模式转移隐性知识的机理分析第129-133页
     ·师徒制转移隐性知识的条件与激励措施第133-136页
     ·师徒制模式转移隐性知识的组织干预措施和案例分析第136-139页
   ·个体隐性知识的共享:隐喻、知识地图和基于案例的推理第139-149页
     ·隐喻在个体隐性知识外化中的作用第139-142页
     ·认知地图和基于案例的推理表达和利用隐性知识的过程第142-149页
   ·个体隐性知识的利用:媒介模式第149-156页
     ·“隐性知识酶”是具有催化作用的媒介知识第149-151页
     ·“隐性知识酶”的催化作用过程第151-153页
     ·个体“隐性知识酶”的管理对策第153-156页
5 结论与展望第156-160页
   ·论文的主要结论第156-158页
   ·未来的研究展望第158-160页
参考文献第160-168页
附录 个体隐性知识能力调查问卷第168-175页
 附录1 个体隐性知识相关信息及其要素重要性调查问卷第168-171页
 附录2 个体元认知、价值观和情感维度隐性知识能力调查问卷第171-174页
 附录3 个体人际和技能维度隐性知识能力评价问卷第174-175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175-176页
致谢第176-177页

论文共1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以城市生活门户网站为例探讨携程模式类互联网应用的扩散
下一篇:生态学视角下少儿频道生存与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