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6-8页 |
第二章 网络传播失范的定义及其范畴 | 第8-15页 |
·网络虚拟空间和网络传播失范 | 第8-12页 |
·网络传播行为失范的四个范畴 | 第12-15页 |
第三章 网络传播失范与网络媒介特性的关联 | 第15-26页 |
·传播形式虚拟性造就了新的情感交流模式 | 第15-16页 |
·内容的广泛性引发侵权行为不断发生 | 第16-22页 |
·开放性、时空超越性导致道德规范标准不统一 | 第22-24页 |
·交互性孕育出自由开放的网络环境 | 第24-26页 |
第四章 网络传播失范与网民素质 | 第26-40页 |
·不负责任与欺骗横行——对网上匿名身份的不当利用 | 第26-28页 |
·把网络作为色情信息获取工具或者是整天沉溺于网络 | 第28-31页 |
·网上群体暴力事件——一些网民对追求“个性”的错误理解 | 第31-34页 |
·网络“红人”和“黑客”——从“表现”到“过度表现” | 第34-37页 |
·缺乏约束——对网络自由的滥用 | 第37-40页 |
第五章 建立新的网络社会行为控制体系 | 第40-57页 |
·提高政府监管力度 | 第40-43页 |
·利用法律法规管理 | 第43-47页 |
·加强技术研究,进一步完善信息资源网络系统 | 第47-49页 |
·整合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建立网民自律意识 | 第49-52页 |
·宣传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建设网络精神文明 | 第52-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