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提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7-9页 |
第一章 法官中立角色概述 | 第9-21页 |
一、法官中立角色之历史考察 | 第9-13页 |
(一) 中国古代法官的角色定位 | 第9-10页 |
(二) 西方法律中的法官角色 | 第10-12页 |
(三) 法官中立角色演化的基本结论 | 第12-13页 |
二、法官中立角色含义的疏释 | 第13-17页 |
(一) “角色”的概念分析 | 第13页 |
(二) “中立”内涵探究 | 第13-14页 |
(三) 围绕“中立的法官”之争议 | 第14-17页 |
三、法官中立角色的界定 | 第17-21页 |
(一) 法官中立于双方当事人 | 第18页 |
(二) 法官中立角色的内在要求 | 第18-20页 |
(三) 中立的角色与被动型司法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确立法官中立角色的意义 | 第21-25页 |
一、实现控辩平等 | 第21页 |
二、建立司法信任机制的起点 | 第21-22页 |
三、科学诉讼模式必备要素 | 第22-23页 |
四、诉讼价值实现的基点 | 第23页 |
五、法官中立回归法律的精神家园 | 第23-25页 |
第三章 如何保障法官的中立角色 | 第25-37页 |
一、影响庭审前后的法官中立的因素 | 第25-33页 |
(一) 法官与听审案件有利害关系 | 第26-28页 |
(二) 法官在法庭上的行为义务 | 第28-31页 |
(三) 法官个人的主观偏见 | 第31-33页 |
二、法官中立角色的制度保障 | 第33-37页 |
(一) 回避制度 | 第34页 |
(二) 诉讼的对抗制模式 | 第34-35页 |
(三) 制度规制的缺陷 | 第35-37页 |
第四章 我国法官中立角色的反思 | 第37-48页 |
一、我国法官中立角色的现状 | 第37-41页 |
(一) 官僚思想根深蒂固,审判权受阻 | 第38页 |
(二) 网中的法官,难以挣脱 | 第38-39页 |
(三) 法官素质偏低,难以把持中立 | 第39-40页 |
(四) 法官的惯性思维影响法官中立 | 第40页 |
(五) 法官与追诉方的单方面接触没有得到法律的有效防止 | 第40-41页 |
(六) 法官依职权主动调查案件实施,享有广泛的庭外调查权 | 第41页 |
(七) 审查公诉的法官能否参加庭审法律并无规定 | 第41页 |
二、法官中立角色的构思 | 第41-48页 |
(一) 程序先行 | 第41-43页 |
(二) 法官制度考量 | 第43-45页 |
(三) 确保法官的权限 | 第45页 |
(四) 提高法官的素质 | 第45-46页 |
(五) 形成法官职业共同体 | 第46-48页 |
结语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53-54页 |
后记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