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第1章 预告登记制度的一般问题 | 第12-22页 |
·预告登记制度与预告登记的关系 | 第12-13页 |
·预告登记与预告登记制度的区别 | 第12-13页 |
·预告登记与预告登记制度的联系 | 第13页 |
·预告登记的本质 | 第13-18页 |
·为预告登记的本质而探源 | 第14-15页 |
·评关于登记行为本质的学说 | 第15-17页 |
·寻找登记行为中的意思表示 | 第17-18页 |
·对预告登记的本质的结论 | 第18页 |
·预告登记的界定 | 第18-21页 |
·预告登记含义的界定 | 第18-20页 |
·预告登记法律性质的界定 | 第20-21页 |
·预告登记类型的界定 | 第21页 |
·小结 | 第21-22页 |
第2章 预告登记制度的比较法研究 | 第22-30页 |
·预告登记制度的立法例分析 | 第22-27页 |
·德国的预告登记制度 | 第22-23页 |
·瑞士的预告登记制度 | 第23-24页 |
·日本的假登记制度 | 第24-25页 |
·我国台湾地区的预告登记制度 | 第25-27页 |
·比较研究预告登记制度与不动产物权变动立法模式的关系 | 第27-30页 |
·不动产物权变动模式简述 | 第27-28页 |
·预告登记制度设计与物权变动模式 | 第28-30页 |
第3章 实体法意义上的预告登记制度 | 第30-52页 |
·预告登记制度实体法律关系的基础 | 第30-34页 |
·存在有登记能力的物权 | 第30-32页 |
·存在适当的请求权——预告登记的客体 | 第32-33页 |
·主体间存在进行预告登记的合意 | 第33-34页 |
·预告登记制度中实体法律关系的主体 | 第34-36页 |
·预告登记制度中的实体权利 | 第36-42页 |
·预告登记与担保物权 | 第36-37页 |
·预告登记与请求权的关系 | 第37-41页 |
·预告登记与抗辩权 | 第41-42页 |
·预告登记的效力 | 第42-49页 |
·预告登记效力的来源 | 第42-45页 |
·预告登记效力的内容 | 第45-49页 |
·预告登记的转让与消灭 | 第49-52页 |
·预告登记的转让 | 第49-50页 |
·预告登记的消灭 | 第50-52页 |
第4章 预告登记制度之于程序法 | 第52-58页 |
·预告登记制度中登记程序的基本原则 | 第52-54页 |
·申请原则 | 第52页 |
·登记同意原则 | 第52-54页 |
·在先申请原则 | 第54页 |
·预告登记申请行为与预告登记申请权 | 第54-56页 |
·预告登记申请行为 | 第54-55页 |
·预告登记申请权 | 第55-56页 |
·预告登记的申请程序 | 第56-57页 |
·预告登记推进为本登记 | 第57-58页 |
第5章 我国预告登记制度设计 | 第58-71页 |
·在我国设计预告登记制度的必要性 | 第58-60页 |
·违约责任面对“一物二卖”现象的无奈 | 第58-59页 |
·我国的商品房预售登记备案制度与预告登记制度 | 第59-60页 |
·目前我国关于预告登记制度的立法状况 | 第60-64页 |
·地方立法中的预告登记制度 | 第60-62页 |
·学者们的立法努力 | 第62-64页 |
·全面完善我国预告登记制度的设计 | 第64-71页 |
·我国预告登记制度立法体例的选择 | 第64页 |
·我国预告登记制度的实体法设计 | 第64-69页 |
·我国预告登记制度的程序法设计 | 第69-71页 |
结论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研究生履历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