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6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6-37页 |
·法人的涵义 | 第16-19页 |
·从自然人到法人 | 第16页 |
·“公”与“私”的标准:公法人与私法人的区分 | 第16-17页 |
·不同的集合:社团法人与财团法人 | 第17-18页 |
·目的的差异:公益法人与营利法人 | 第18-19页 |
·特殊法人的涵义与特征 | 第19-25页 |
·特殊法人的涵义及特点 | 第19-22页 |
·政府对企业的两种不同投资:普通法人的特殊形式与特殊法人 | 第22-23页 |
·有无独立的法人地位:政府企业与特殊法人 | 第23页 |
·企业“二重性”理论:公共性与企业性 | 第23-25页 |
·特殊法人的分类与组织形式 | 第25-34页 |
·不同标准的分类 | 第25-32页 |
·形态各异的组织形式 | 第32-34页 |
·特殊法人研究概述 | 第34-37页 |
·国外研究概述 | 第34-35页 |
·国内研究概述 | 第35-37页 |
第2章 特殊法人的设立与作用 | 第37-55页 |
·特殊法人的设立 | 第37-48页 |
·设立的社会背景 | 第37-39页 |
·设立的法律依据 | 第39-42页 |
·资本金的来源与筹集 | 第42-43页 |
·组织结构及运作要求 | 第43-48页 |
·特殊法人的分布领域与作用 | 第48-55页 |
·保护福利:自然垄断 | 第48-49页 |
·正外部性:共用品 | 第49-51页 |
·政府意志:产业振兴 | 第51-53页 |
·平衡减振:社会稳定 | 第53-55页 |
第3章 特殊法人的董事会 | 第55-76页 |
·董事会的构成 | 第55-59页 |
·董事会的结构与规模 | 第55-56页 |
·董事会成员的任职条件及限制 | 第56-57页 |
·董事会成员的任期及更迭 | 第57-59页 |
·董事会的运行机制 | 第59-68页 |
·管理与忠实:特殊法人的董事 | 第59-60页 |
·不是老板:特殊法人的董事长 | 第60-63页 |
·日常监察:特殊法人的监事 | 第63-64页 |
·日本文化对董事会运行的影响 | 第64-68页 |
·蓝事会的地位及作用 | 第68-72页 |
·权力机构:政府独资特殊法人的董事会 | 第68-69页 |
·拥有“实权”:政府控股特殊法人的董事会 | 第69页 |
·举足轻重:政府参股特殊法人的董事会 | 第69-72页 |
·间接控制:政府没有投资的特殊法人的董事会 | 第72页 |
·对董事会的“三重”监督 | 第72-76页 |
·“一重”监督:法律监督 | 第72页 |
·“二重”监督:行政监督 | 第72-73页 |
·“三重”监督:舆论监督 | 第73-76页 |
第4章 特殊法人的法律制度与“政企关系” | 第76-97页 |
·特殊的法律制度 | 第76-81页 |
·赖以生存的“特殊法” | 第76-77页 |
·法律特权与豁免 | 第77-78页 |
·特殊的会计规则 | 第78-81页 |
·特殊的“政企关系” | 第81-91页 |
·资本金的注入 | 第81-82页 |
·补贴、补助与贷款的担保 | 第82-88页 |
·担负政府的特殊职能 | 第88-90页 |
·政府官员“下凡”的乐园 | 第90-91页 |
·类比政府公务员的工资制度 | 第91页 |
·严格的监管机制 | 第91-97页 |
·政府界定职能与事业范围 | 第91-92页 |
·政府主管部门的控制 | 第92-93页 |
·政府审计与行政诉讼 | 第93-95页 |
·相互制衡的“委员会” | 第95-97页 |
第5章 特殊法人制度下自然垄断企业的定价制度 | 第97-152页 |
·特殊法人中自然垄断企业的特点 | 第97-99页 |
·规模经济的数学抽象 | 第97页 |
·范围经济的数学抽象 | 第97-98页 |
·网络经济的数学抽象 | 第98-99页 |
·防止垄断利润的定价方法 | 第99-110页 |
·帕累托最优效率配置的困惑:边际成本定价原则 | 第99-103页 |
·最适宜定价法的信息障碍:拉姆塞定价原则 | 第103-106页 |
·消费者偏好假设的偏差:标准二部定价法 | 第106-108页 |
·次优的满意解:变异二部定价法 | 第108-110页 |
·自然垄断企业的定价案例分析 | 第110-125页 |
·高速道路的定价模型 | 第110-117页 |
·拥挤收费、边际成本与福利 | 第117-125页 |
·价格规制与政企博弈 | 第125-152页 |
·公正报酬率规制和资本投资诱因 | 第125-128页 |
·规制实施期限和政府承诺 | 第128-129页 |
·兼业规制的三种情形 | 第129-134页 |
·信息不对称与激励性约束规制 | 第134-142页 |
·道德风险和次优风险分担 | 第142-152页 |
第6章 特殊法人的变革 | 第152-186页 |
·特殊法人的利弊分析 | 第152-160页 |
·特殊法人的历史贡献 | 第152页 |
·特殊法人的非效率性及根源 | 第152-156页 |
·财政包袱与政治腐败 | 第156-160页 |
·全面改革:特殊法人的出路 | 第160-176页 |
·事业和组织形态的重新定位 | 第160-165页 |
·财政制度的“减负”政策 | 第165-166页 |
·信息公开的国际借鉴 | 第166-175页 |
·评价体系的公正化 | 第175-176页 |
·薪酬制度与人事制度的公平化 | 第176页 |
·特殊法人向独立行政法人的转变 | 第176-186页 |
·法律依据的变更 | 第176-182页 |
·独立行政法人制度与特殊法人制度的衔接 | 第182-184页 |
·独立行政法人的走向 | 第184-186页 |
第7章 日本特殊法人制度对中国的借鉴 | 第186-207页 |
·日本特殊法人对应的组织形式在欧美国家的制度安排 | 第186-196页 |
·美国的“政府关联法人” | 第186-189页 |
·英国的“外围公共团体” | 第189-192页 |
·法国的“政府设施法人” | 第192-194页 |
·德国的行政团体与特许人员 | 第194-196页 |
·日本特殊法人制度在中国的适用性分析 | 第196-202页 |
·特殊法人与中国现存国有企业的本质差异:借鉴的意义 | 第196-198页 |
·中国实施特殊法人制度的优势:可行性分析 | 第198-199页 |
·法律衔接渠道与立法的规范 | 第199-201页 |
·中国实施特殊法人制度适用对象的讨论 | 第201-202页 |
·对特殊法人企业规制重点建议 | 第202-207页 |
·经济性规制中定价方法的选择 | 第202-203页 |
·日本特殊法人分布领域的变化及启示 | 第203-205页 |
·信息公开制度及监督机制 | 第205-207页 |
第8章 结束语 | 第207-209页 |
·本文的基本结论 | 第207-208页 |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208-209页 |
参考文献 | 第209-21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第214-215页 |
后记 | 第215-2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