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引言 | 第13-15页 |
第一章 赤潮对微型浮游动物影响的研究综述 | 第15-44页 |
·赤潮的定义 | 第15-20页 |
·赤潮肇事物种 | 第15-16页 |
·赤潮的类型 | 第16-17页 |
·赤潮的危害 | 第17-19页 |
·赤潮在全世界的发生和分布状况 | 第19-20页 |
·中国赤潮概况 | 第20-33页 |
·中国赤潮发生的特点 | 第21-23页 |
·东海大规模赤潮概述 | 第23-33页 |
·赤潮对微型浮游动物的影响 | 第33-44页 |
·微型浮游动物简介 | 第33-34页 |
·有害赤潮对微型浮游动物的影响 | 第34-40页 |
·对微型浮游动物行为的影响 | 第34-35页 |
·对微型浮游动物存活的影响 | 第35-36页 |
·对微型浮游动物摄食的影响 | 第36页 |
·对微型浮游动物生长的影响 | 第36-38页 |
·对微型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 第38页 |
·对海洋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 第38-39页 |
·对微型浮游动物影响的机制 | 第39-40页 |
·微型浮游动物对赤潮的影响 | 第40-44页 |
·微型浮游动物摄食浮游植物的特点 | 第40-42页 |
·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 | 第42-43页 |
·微型浮游动物摄食对赤潮藻种类型的影响 | 第43-44页 |
第二章 模拟东海大规模赤潮对微型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影响的现场实验研究 | 第44-59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44-47页 |
·实验站位 | 第44-45页 |
·实验方法 | 第45-47页 |
·东海原甲藻的培养 | 第45-46页 |
·实验方法 | 第46页 |
·取样方法 | 第46页 |
·分析方法 | 第46页 |
·微型浮游动物生物量的计算方法 | 第46-47页 |
·实验结果 | 第47-57页 |
·实验站位的水文环境条件 | 第47页 |
·研究站位的微型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 | 第47-51页 |
·微型浮游动物 | 第47-49页 |
·浮游植物的优势种及其丰度 | 第49-51页 |
·微型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变化 | 第51-54页 |
·微型浮游动物总丰度及其优势种丰度的变化 | 第54-56页 |
·微型浮游动物总生物量的变化 | 第56-57页 |
·讨论 | 第57-59页 |
第三章 2005 年东海大规模赤潮对微型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影响的现场实验研究 | 第59-71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59-61页 |
·实验站位 | 第59-60页 |
·实验方法 | 第60页 |
·取样和分析方法 | 第60-61页 |
·微型浮游动物生物量的计算方法 | 第61页 |
·实验结果 | 第61-69页 |
·研究站位的赤潮情况以及水文环境条件 | 第61-62页 |
·研究站位的微型浮游动物 | 第62-64页 |
·微型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变化 | 第64-66页 |
·微型浮游动物的总丰度及其优势种丰度的变化 | 第66-68页 |
·微型浮游动物总生物量的变化 | 第68-69页 |
·讨论 | 第69-71页 |
第四章 2006 年东海大规模赤潮对微型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影响的现场调查研究 | 第71-89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71-73页 |
·实验站位 | 第71-72页 |
·实验方法 | 第72-73页 |
·实验结果 | 第73-87页 |
·调查期间的赤潮情况 | 第73页 |
·调查站位的微型浮游动物 | 第73-77页 |
·微型浮游动物丰度的平面分布 | 第77-83页 |
·微型浮游动物总丰度的平面分布 | 第77-79页 |
·小型无壳纤毛虫丰度的平面分布 | 第79-81页 |
·中大型砂壳纤毛虫丰度的平面分布 | 第81-83页 |
·微型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变化 | 第83-85页 |
·典型站位微型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变化 | 第85-87页 |
·小型无壳纤毛虫和中大型砂壳纤毛虫丰度的变化 | 第85-86页 |
·小型无壳纤毛虫和中大型砂壳纤毛虫百分比的变化 | 第86-87页 |
·讨论 | 第87-89页 |
结论 | 第89-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106页 |
文章发表及撰写情况 | 第106-107页 |
图目录 | 第107-110页 |
表目录 | 第110-112页 |
致谢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