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一、“问题群”教学模式阐释 | 第11-15页 |
(一) 中国教育史上对“问题”的关注 | 第11-12页 |
(二) 西方教育史上对“问题”的关注 | 第12-13页 |
(三)“问题群”教学模式的内涵 | 第13-14页 |
(四)“问题群”教学模式的心理学基础 | 第14页 |
(五) “问题群”教学模式的核心 | 第14-15页 |
(六)“问题群”教学是开放的过程 | 第15页 |
二、“问题群”教学模式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的意义 | 第15-25页 |
(一) 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实效 | 第16-18页 |
(二) 有助于实现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知识和技能目标 | 第18-19页 |
(三) 有助于实现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方法和过程目标 | 第19-21页 |
(四) 有助于实现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 第21-23页 |
(五)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 第23-25页 |
三、“问题群”教学模式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 | 第25-38页 |
(一)“问题”设计的要点 | 第26-28页 |
(二)“问题群”的组织 | 第28-30页 |
(三) 讲授新课运用“问题群”教学模式举隅 | 第30-31页 |
(四) 复习课运用“问题群”教学模式举隅 | 第31-32页 |
(五) 时事课运用“问题群”教学模式举隅 | 第32-38页 |
四、运用“问题群”教学模式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 第38-43页 |
(一) 教师首先要具备强烈的问题意识 | 第38-39页 |
(二) 教师要真诚地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 | 第39-40页 |
(三) 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 第40-42页 |
(四) 要善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 第42-43页 |
(五) 教师应具备多元教学评价的意识 | 第43页 |
注释 | 第43-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后记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