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相断陷盆地复杂小断块储层描述--以苏北盆地北汉庄地区为例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1-26页 |
| ·选题依据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22页 |
| ·陆相断陷盆地储层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 第13-14页 |
| ·储层描述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 第14-22页 |
| ·研究区存在的问题 | 第22页 |
|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24-25页 |
| ·主要认识及创新点 | 第25-26页 |
| 第2章 区域地质特征 | 第26-40页 |
| ·油田构造位置 | 第26-27页 |
| ·油田及周边勘探情况 | 第27-31页 |
| ·区域构造演化 | 第31-33页 |
| ·地层特征 | 第33-36页 |
| ·构造特征 | 第36-40页 |
| ·局部构造特征 | 第36页 |
| ·断裂发育及展布 | 第36-40页 |
| 第3章 地层划分对比 | 第40-46页 |
| ·各层段岩性特征 | 第40-41页 |
| ·各层段测井识别标志 | 第41-43页 |
| ·各层段地震识别特征 | 第43-45页 |
| ·小层砂体的识别和对比 | 第45-46页 |
| 第4章 测井二次处理与解释 | 第46-54页 |
| ·测井资料校正与标准化 | 第46-48页 |
| ·自然电位测井曲线基线漂移校正 | 第46-47页 |
| ·声波时差标准化 | 第47-48页 |
| ·测井解释模型与参数选取 | 第48-51页 |
| ·泥质含量的计算模型 | 第49页 |
| ·孔隙度计算模型 | 第49-50页 |
| ·含水饱和度计算模型 | 第50-51页 |
| ·油水层解释及识别 | 第51-52页 |
| ·测井资料综合解释 | 第52-54页 |
| 第5章 储层特征研究 | 第54-69页 |
| ·岩石学特征 | 第54页 |
| ·沉积相特征 | 第54-60页 |
| ·沉积相解释及演化特征 | 第54-56页 |
| ·沉积微相划分及识别 | 第56-60页 |
| ·沉积微相演化过程 | 第60页 |
| ·储层分布特征 | 第60-66页 |
| ·物性特征 | 第66-69页 |
| ·孔渗特征 | 第66-68页 |
| ·非均质性特征 | 第68-69页 |
| 第6章 地震资料在储层描述中的应用 | 第69-123页 |
| ·地震资料的解释 | 第69-85页 |
| ·层位对比及井震标定 | 第70-74页 |
| ·地震剖面对比及层位解释 | 第74-76页 |
| ·精细断层解释 | 第76-85页 |
| ·基于地震反演的储层描述 | 第85-103页 |
| ·地震反演原理与方法 | 第85-89页 |
| ·本次地震反演软件选择及过程 | 第89-99页 |
| ·反演效果分析及成果解释 | 第99-101页 |
| ·砂体厚度图的定量描述 | 第101-103页 |
| ·基于地震属性分析的储层描述 | 第103-123页 |
| ·基本方法原理 | 第103-105页 |
| ·属性提取 | 第105-107页 |
| ·属性分析方法 | 第107-109页 |
| ·地震属性优化 | 第109-111页 |
| ·地震属性的分类及计算 | 第111-114页 |
| ·地震属性与储层物性之间的关系 | 第114-118页 |
| ·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在北汉庄地区的应用 | 第118-123页 |
| 第7章 储层建模及描述 | 第123-153页 |
| ·储层建模的基本原则 | 第123-129页 |
| ·储层建模概况 | 第123-124页 |
| ·储层建模的策略 | 第124-128页 |
| ·储层建模的步骤 | 第128-129页 |
| ·本次储层建模的总体思路 | 第129-137页 |
| ·区域化变量以及变差函数的基本概念 | 第130-133页 |
| ·克里金插值技术 | 第133页 |
| ·随机建模方法 | 第133-137页 |
| ·建模流程与建模结果 | 第137-153页 |
| ·建模流程 | 第137-138页 |
| ·相控建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 第138-139页 |
| ·储层地质知识库的准备 | 第139页 |
| ·本次建模的技术思路 | 第139-140页 |
| ·各模型的建立 | 第140-153页 |
| 结论与认识 | 第153-156页 |
| 致谢 | 第156-1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57-165页 |
| 附图 | 第165-1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