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1页 |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研究意义 | 第9页 |
·研究方法 | 第9-11页 |
第二章 新工艺文化论与当前建筑趋向 | 第11-19页 |
·新工艺文化论 | 第11-17页 |
·新工艺文化论 | 第11-13页 |
·新工艺文化论下创作观的转变 | 第13-17页 |
·当前建筑创作趋向 | 第17-18页 |
·伊东丰雄 | 第18-19页 |
第三章 1975—仙台媒体中心(1995-2001)的伊东丰雄 | 第19-36页 |
·创作背景 | 第19-23页 |
·传统文化 | 第19-20页 |
·新陈代谢 | 第20-21页 |
·现代主义与机器美学 | 第21-22页 |
·社会状况 | 第22-23页 |
·建筑思想 | 第23-26页 |
·“短暂”建筑观 | 第23-24页 |
·微芯花园城市 | 第24-26页 |
·创作手法 | 第26-30页 |
·分解 | 第26-27页 |
·层化 | 第27-28页 |
·模拟 | 第28-29页 |
·中性 | 第29-30页 |
·作品特点 | 第30-36页 |
·临时性 | 第31-32页 |
·流动性 | 第32-34页 |
·透明性 | 第34-36页 |
第四章 仙台媒体中心(1995-2001)——现在的伊东丰雄 | 第36-64页 |
·转变的原因 | 第36-41页 |
·“废”、“反”的价值观 | 第37-38页 |
·SuperFlat 现象 | 第38页 |
·新技术的发展 | 第38-41页 |
·仙台媒体中心 | 第41-44页 |
·与柯布的比较 | 第43页 |
·与密斯、路易斯·康的比较 | 第43-44页 |
·“更自由的建筑” | 第44-64页 |
·非线性体 | 第45-50页 |
·流动式空间的营造 | 第50-55页 |
·结构、表皮形式的创新 | 第55-59页 |
·场所的营造 | 第59-64页 |
第五章 与同期建筑师的同构 | 第64-78页 |
·形体的比较 | 第65-69页 |
·流动式空间 | 第69-71页 |
·柔化曲面型 | 第69-70页 |
·倾斜直线型 | 第70-71页 |
·表皮的表现 | 第71-78页 |
·图像类非建筑艺术形式的引入 | 第72-73页 |
·新结构形成的另类表皮肌理 | 第73-74页 |
·对材料质感的表达 | 第74-76页 |
·利用门、窗等建筑元素的组织来形成抽象的肌理构图 | 第76-78页 |
第六章 新工艺文化的创作观及对我们的启示 | 第78-87页 |
·新工艺文化式的创作观 | 第78-82页 |
·价值观 | 第78-81页 |
·思维方式的转变 | 第81-82页 |
·混沌的方法论 | 第82页 |
·对我们的启示 | 第82-87页 |
·我们的优势与不足 | 第82-85页 |
·国内实践案例 | 第85-87页 |
附录 | 第87-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4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94-95页 |
致谢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