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学生主体地位,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8页 |
导论 | 第8-14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二、研究的思路 | 第9-12页 |
三、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3页 |
五、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3-14页 |
第一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14-20页 |
第一节 优化教育理论 | 第14页 |
一、“优化” | 第14页 |
二、优化教育理论 | 第14页 |
第二节 主体性教育理论 | 第14-17页 |
一、主体、主体性 | 第14-15页 |
二、主体性教育理论 | 第15-16页 |
三、主体与优化 | 第16-17页 |
第三节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第17页 |
第四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17-20页 |
一、关于学习的含义 | 第17-18页 |
二、关于学习的方法 | 第18-20页 |
第二章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原则 | 第20-30页 |
第一节 整体性原则 | 第20-21页 |
第二节 合作性原则 | 第21-24页 |
第三节 生活化原则 | 第24-27页 |
第四节 学生主体性原则 | 第27-30页 |
第三章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 | 第30-45页 |
第一节 用课堂导入引发学生注意 | 第30-32页 |
第二节 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情境中来 | 第32-35页 |
第三节 让学生在交往中学习 | 第35-38页 |
第四节 让学生学会思维 | 第38-42页 |
第五节 情感因素 | 第42-45页 |
第四章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法 | 第45-64页 |
第一节 优化导入的方法 | 第45-49页 |
一、巧设疑难导入 | 第45页 |
二、创设情境导入 | 第45-46页 |
三、设置悬念导入 | 第46-47页 |
四、以情激情导入 | 第47页 |
五、典故导入 | 第47-48页 |
六、讨论导入 | 第48-49页 |
第二节 创设情景的方法 | 第49-51页 |
一、渗透思想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 第49-50页 |
二、创设课堂情景,提高教学效率 | 第50页 |
三、和谐气氛,增进感情交流 | 第50-51页 |
第三节 交往学习的方法 | 第51-56页 |
一、媒体与课程整合,创设交往探究情境 | 第51-52页 |
二、整合开发学习资源,创建交往型探究平台 | 第52-55页 |
1、整合认知资源,在品读中探究 | 第53页 |
2、开发网络资源,在对话中探究 | 第53-54页 |
3、开发社会生活资源,在联系中探究 | 第54-55页 |
三、整合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第55-56页 |
第四节 引导学生思维的方法 | 第56-59页 |
一、创设情境,顺向点拨,以求激活效应 | 第56-57页 |
二、讨论质疑,侧向点拨,以求共生效应 | 第57-58页 |
三、电化教学,直观点拨,以求协同效应 | 第58-59页 |
第五节 把握学生心理,进行情感教育的方法 | 第59-64页 |
一、转变教学观念,注重情感教育 | 第60-61页 |
1. 教师缺乏情感智力,易导致学生极端行为 | 第60页 |
2. 没有情感的参与,认知不可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 第60-61页 |
3.教师应努力培养良好的情感特征对学生潜移默化 | 第61页 |
4. 教师应具有与学生进行情感交往的能力与技巧 | 第61页 |
二、发挥教师强势心理场效应 | 第61-62页 |
1.借助语言来传递达意 | 第62页 |
2. 借助表情强化积极“心理场” | 第62页 |
3. 激情是心理场效用实现的灵魂 | 第62页 |
三、对教学活动进行情感加工 | 第62-64页 |
1. 使学生学习有安全感,乐于表达 | 第63页 |
2. 进行合作学习,增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 | 第63页 |
3. 机会均等,实现人人参与,体现教育的公平 | 第63页 |
4. 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 第63-64页 |
结论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6页 |
后记 | 第66-68页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