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水稻株高相关基因的遗传分析和QTL定位

摘要第1-14页
Abstract第14-17页
第1章 文献综述:水稻株高性状的研究进展第17-53页
   ·水稻株高的相关概念和类型第17-19页
   ·水稻矮秆的获得第19-20页
   ·水稻株高性状的遗传研究第20-32页
     ·矮秆性状的遗传第20页
     ·与sd-1相关的遗传研究第20-21页
     ·非sd-1矮生基因的发掘与遗传研究第21-26页
       ·国外对非sd-1矮生基因的发掘与遗传研究第21-23页
       ·我国水稻新矮源的发掘研究第23-25页
       ·与水稻株高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第25-26页
     ·水稻矮生基因的定位第26-32页
       ·水稻基因定位的主要方法第26-27页
       ·已定位的水稻矮生基因第27-28页
       ·水稻株高的QTL研究第28-32页
   ·水稻矮生基因的克隆和功能研究第32-36页
     ·与赤霉素(GA)合成有关的矮秆基因克隆第32-33页
     ·与GA信号传导有关的基因克隆和功能分析第33-34页
     ·与油菜素内酯有关的矮秆基因第34-35页
     ·其它矮秆基因克隆第35-36页
   ·水稻株高与激素关系的研究第36-38页
     ·水稻对外源GA的反应第36-37页
     ·株高与内源激素的关系第37-38页
   ·水稻矮生基因与农艺性状第38-39页
     ·不同矮生基因对农艺性状的影响第38-39页
     ·株高基因与有利农艺性状第39页
   ·论文内容的提出第39-42页
 参考文献第42-53页
第2章 黔农和特矮的株高遗传分析和新半矮生基因的获得第53-63页
   ·材料和方法第53-54页
     ·供试材料第53页
     ·实验方法第53-54页
     ·考查统计第54页
   ·结果和分析第54-61页
     ·黔农和特矮的株高遗传第54-60页
       ·F_1代的株高表现第54-55页
       ·F_2代的株高表现第55-58页
       ·BC_1F_1回交世代的株高表现第58-59页
       ·F_3代株高性状分离的验证第59-60页
     ·新矮生基因的获得第60-61页
   ·结论和讨论第61-63页
第3章 sd-q(t)基因与部分矮生基因的等位性分析第63-76页
   ·材料与方法第63-65页
     ·测验种第63-64页
     ·试验经过第64-65页
   ·结果和分析第65-69页
     ·与sd-1基因不等位的再验证第67页
     ·与非sd-1主基因的等位性分析第67-68页
     ·与多基因矮生性的关系第68-69页
     ·与普通高秆、隐性高秆的关系第69页
   ·讨论第69-75页
     ·矮生性基因的显隐性问题第70页
     ·如何发掘非sd-1矮生性基因第70-71页
     ·sd-q(t)与d-59的遗传关系第71-75页
 参考文献第75-76页
第4章 不同矮生基因水稻对GA和多效唑的敏感性研究第76-87页
   ·材料与方法第76-77页
     ·供试材料第76-77页
     ·处理方法第77页
   ·结果和分析第77-84页
     ·外源GA_3对不同水稻矮源基因材料苗期生长效应的响第77-79页
     ·不同矮生基因在拔节期对GA的反应第79-80页
     ·苗期GA处理后对成株期株高的影响第80-81页
     ·多效唑(PP_(333))对不同水稻矮源基因材料苗期生长效应的影响第81-84页
       ·多效唑对不同水稻矮源基因材料苗期的抑制趋势第81-82页
       ·多效唑抑制不同水稻矮源基因苗期生长的比较第82-84页
   ·讨论第84-86页
 参考文献第86-87页
第5章 不同新矮生基因材料的农艺性状比较第87-92页
   ·材料与方法第87-88页
     ·供试材料第87页
     ·试验方法第87-88页
   ·结果与分析第88-89页
   ·结论和讨论第89-91页
 参考文献第91-92页
第6章 水稻不同矮生基因型对恶苗病和GA的反应第92-105页
   ·材料与方法第93-95页
     ·植物材料第93页
     ·恶苗病菌接种和GA_3处理第93-95页
     ·数据处理第95页
   ·结果与分析第95-98页
     ·不同矮生基因型对恶苗病和GA_3反应的比较第95-98页
     ·高秆品种和隐性高秆对GA_3和恶苗病的反应第98页
   ·结论和讨论第98-101页
 参考文献第101-105页
第7章 带sd-1水稻抗恶苗病微效QTL的定位第105-112页
   ·材料与方法第106-107页
     ·水稻材料第106页
     ·恶苗病菌接种与鉴定第106-107页
     ·QTL分析第107页
   ·结果与分析第107-108页
     ·DH群体及亲本的抗病性表现第107页
     ·QTL定位第107-108页
   ·讨论第108-111页
 参考文献第111-112页
第8章 水稻籼粳交DH群体株高和抽穗整齐度及相关性状的QTLs定位第112-125页
   ·材料与方法第113-115页
     ·品种间整齐度比较和DH群体构建第113-114页
     ·种植及抽穗历期、株高整齐度调查第114页
     ·相关性分析第114页
     ·QTL分析第114-115页
   ·结果与分析第115-119页
     ·DH群体和双亲的抽穗整齐度和株高整齐度表现第115-117页
     ·整齐度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第117页
     ·QTL定位第117-119页
   ·讨论第119-122页
 参考文献第122-125页
全文总结第125-127页
附录第127-128页
作者简历第128页

论文共12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资源管理系统的应用分析
下一篇:基于GPS定位的移动机器人导航系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