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引论 中国特有的古代声学和管律文化概览 | 第9-14页 |
1.中国古代声学、律学、律管和黄钟律管 | 第9-10页 |
2.黄钟律管作为标准定音器的原因 | 第10-11页 |
3.管律学的重要性及其与度量衡的关系 | 第11-14页 |
上篇 中国乐律传统探源——新石器骨管乐器综合研究 | 第14-51页 |
第一章 骨管乐器起源与传播问题试析 | 第14-23页 |
·世界各地考古发现的骨管乐器小结 | 第14-16页 |
·骨管乐器的产地研究 | 第16-19页 |
·已发掘骨管乐器的时空分析 | 第16-17页 |
·骨管乐器形制分析及聚类研究 | 第17页 |
·骨管乐器名称的语音学分析 | 第17-18页 |
·传播途径及其可能性 | 第18-19页 |
·音律学证据 | 第19页 |
·展望 | 第19-23页 |
第二章 早期管乐器吹法研究——最新出土的贾湖骨笛测音研究 | 第23-32页 |
·最新发现的贾湖骨笛 | 第23-27页 |
·M511:4号骨笛的出土位置、基本形制及测年标定 | 第24-27页 |
·骨笛的清理修复 | 第27页 |
·关于贾湖骨笛发声方法的再认识 | 第27-29页 |
·骨笛发声与律管发声关系分析 | 第29-32页 |
第三章 中国原始先民乐律声学成就初探——贾湖骨笛音律演化研究 | 第32-46页 |
·早期骨笛的测音和音阶 | 第33-37页 |
·中期骨笛的测音和音阶 | 第37-42页 |
·晚期骨笛的测音和音阶 | 第42页 |
·总结与结论 | 第42-46页 |
第四章 贾湖骨笛流传初析 | 第46-51页 |
·骨管乐器的产生 | 第46-48页 |
·生产活动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促进了音乐的产生和发展 | 第46-47页 |
·原始宗教和巫术促进了这些骨管乐器的繁荣 | 第47-48页 |
·管乐器的变革造成了管乐器考古发现的缺失 | 第48-51页 |
下篇 中国乐律传统流变——黄钟律管历时规律研究 | 第51-95页 |
第五章 先秦黄钟律管考——利用现代声学公式推测先秦黄钟律管管径的尝试 | 第51-59页 |
·先秦黄钟律管长度考 | 第51-53页 |
·黄钟九寸说 | 第51-52页 |
·黄钟八寸十分一说 | 第52页 |
·黄钟八寸七分一说 | 第52页 |
·黄钟三寸九分半黄说 | 第52-53页 |
·律由声制 | 第53-54页 |
·用物理声学公式计算伶伦黄钟律管管径 | 第54-55页 |
·八寸七分一考 | 第55-57页 |
·结论 | 第57-59页 |
第六章 中国古代黄钟音高历时演变考 | 第59-74页 |
·通过西周南宫乎钟考西周标准音高 | 第59-60页 |
·河南洛阳金村战国前期东周大墓编磐标准音研究 | 第60页 |
·由曾侯乙编钟得到的战国各国标准音 | 第60-64页 |
·由楚国标准音高复原江陵雨台山楚墓律管 | 第64-67页 |
·新莽无射律管 | 第67-68页 |
·中国古代均钟木 | 第68-71页 |
·大晟钟黄钟考 | 第71-74页 |
第七章 由历代律历尺计算黄钟音高 | 第74-89页 |
·先秦时期黄钟律管及黄钟音高考 | 第76页 |
·汉至唐黄钟律管及黄钟音高考 | 第76-80页 |
·宋代乐议及黄钟音高变动 | 第80-84页 |
·元明清黄钟律管及黄钟音高考 | 第84-89页 |
第八章 中国古代乐律尺度变化规律研究及其与尺度变化的相互影响研究 | 第89-95页 |
·考古资料考证与理论计算得到的黄钟音高的比较 | 第89-90页 |
·黄钟音高与尺度变化的相互影响 | 第90-95页 |
附录1 魏延龄律管考——试析中国古代一次音乐考古实践 | 第95-99页 |
1.古代的音乐考古实践 | 第95-97页 |
2.魏延龄律管溯源 | 第97-99页 |
附录2 利用历代黄钟音高演变规律对出土乐器年代反推的尝试——一组传世编碗的测音研究 | 第99-105页 |
1.编碗的基本介绍 | 第99-101页 |
2.铜碗的测音数据及其分析 | 第101-102页 |
3.与已知碗形乐器的对比研究 | 第102-103页 |
·和碗碗腔小碗的对比 | 第102-103页 |
·和水碗乐器的对比 | 第103页 |
4.结论及分析 | 第103-105页 |
致谢 | 第105-106页 |
论文发表情况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