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城油田文51块精细油藏描述
引言 | 第1-12页 |
1. 选题的依据、意义、目的 | 第9页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0页 |
4. 研究思路 | 第10页 |
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10-11页 |
6. 论文的主要认识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濮城油田概况 | 第12-15页 |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2页 |
·文51 块油藏基本特征 | 第12-15页 |
第二章 微构造研究 | 第15-20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断层特征描述 | 第16-17页 |
·含油断块微构造特征 | 第17-20页 |
·文51 断块区北块 | 第18页 |
·文51 断块区南块 | 第18-20页 |
第三章 储层沉积微相研究 | 第20-28页 |
·储层沉积特征 | 第20-24页 |
·储层岩石学特征 | 第20页 |
·沉积构造特征 | 第20-21页 |
·岩石相类型 | 第21-22页 |
·粒度分布特征 | 第22-24页 |
·储层沉积微相 | 第24-27页 |
·单井相分析 | 第24页 |
·沉积相—测井相图版 | 第24-26页 |
·沉积微相知识库 | 第26-27页 |
·流动单元沉积微相 | 第27-28页 |
第四章 开发阶段层序地层学及地层研究 | 第28-40页 |
·开发阶段高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储层对比 | 第28-33页 |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 | 第28-29页 |
·开发阶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方法 | 第29-33页 |
·文51 块油藏沙二下层序地层学研究 | 第33-37页 |
·钻井岩心基准面旋回的识别 | 第33-36页 |
·测井基准面旋回的识别 | 第36-37页 |
·层序对比及地层各架的建立 | 第37-38页 |
·层序对比的方法 | 第37-38页 |
·对比剖面特征 | 第38页 |
·储层流动单元划分 | 第38-40页 |
第五章 储层物性参数和非均质性研究 | 第40-53页 |
·储层物性参数研究 | 第40-46页 |
·测井资料标准化 | 第40-43页 |
·建立解释模型 | 第43-45页 |
·测井二次解释处理 | 第45-46页 |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 第46-53页 |
·储层层内非均质性 | 第46-49页 |
·储层层间非均质性 | 第49-51页 |
·储层平面非均质性 | 第51页 |
·储层微观非均质性 | 第51-53页 |
第六章 油藏三维精细地质模型 | 第53-58页 |
·建模的原则 | 第53页 |
·油藏三维地质模型 | 第53-58页 |
·整理数据 | 第53-54页 |
·建立模型 | 第54-55页 |
·三维构造模型的建立 | 第55-56页 |
·三维砂体模型的建立 | 第56-57页 |
·文51 断块区沙二下三维属性模型 | 第57-58页 |
第七章 地质因素对油田开发的影响 | 第58-69页 |
·砂体非均质性对开发的影响 | 第58-63页 |
·砂体层内非均质性对开发的影响 | 第58-60页 |
·砂体层间非均质性对开发的影响 | 第60页 |
·砂体平面非均质性对开发的影响 | 第60-62页 |
·砂体微观非均质性对开发的影响 | 第62-63页 |
·基准面旋回内砂体的开发响应 | 第63-69页 |
·长期基准面不同位置原油原始储量不同 | 第63-65页 |
·基准面旋回格架内剩余油分布分析 | 第65-69页 |
结论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