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5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进入“快车道”的中国城市化 | 第13页 |
·市场与政府双重作用下的城市建设 | 第13-14页 |
·中国城市规划体制改革 | 第14-15页 |
·积极探索适应中国国情的城市设计理论与运用框架 | 第15页 |
·文献综述 | 第15-17页 |
·中国城市规划变革的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中国城市设计的相关研究 | 第16-17页 |
·已有研究的不足 | 第17页 |
·研究思路及相关概念 | 第17-20页 |
·研究思路: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互动研究 | 第17-18页 |
·相关概念:“法定”与“非法定”,“正式”与“非正式” | 第18-20页 |
·研究特点 | 第20-21页 |
·特点一:不仅就空间论城市设计;不仅就城市设计论城市设计 | 第20页 |
·特点二:既要技术创新,又要制度创新 | 第20-21页 |
·特点三:既是实用研究,又是一个思想探索的过程 | 第21页 |
·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文献分析 | 第21-22页 |
·案例研究 | 第22页 |
·构建模型 | 第22-23页 |
·行动研究 | 第23页 |
·论文框架 | 第23-25页 |
第2章 中国城市设计:一种非正式规划类型 | 第25-58页 |
·现代城市设计在中国的出现与发展 | 第25-32页 |
·设计实践:半个世纪的探索 | 第26-29页 |
·理论探索:学术界的空前活跃 | 第29-31页 |
·角色定位:一种非正式规划类型 | 第31-32页 |
·城市设计在中国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巨大作用 | 第32-40页 |
·作用一:城市建设中的实践作用 | 第32-36页 |
·作用二:思想观念上的推动作用 | 第36-38页 |
·作用三:制度改革中的实验作用 | 第38-40页 |
·当前中国城市设计实践面临的问题 | 第40-46页 |
·质量问题:繁荣之下的泥沙俱下 | 第40-42页 |
·实施问题:无法操作的“效果图” | 第42-43页 |
·价值问题:面对社会问题的束手无策 | 第43-45页 |
·角色问题:城市设计的“工具化” | 第45-46页 |
·当前中国城市设计研究中的困惑 | 第46-55页 |
·定位困惑: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若即若离 | 第46-48页 |
·内容困惑:城市设计的边界在哪里? | 第48-51页 |
·价值困惑:城市设计的公共价值 | 第51-52页 |
·制度困惑:城市设计需要什么样的制度保障? | 第52-55页 |
·城市设计的解决之道 | 第55-58页 |
第3章 非正式规划的兴起:改革在规划界的回响 | 第58-99页 |
·战略规划:自下而上的改革冲动 | 第58-68页 |
·实践探索:从广州战略到北京总规修编 | 第59-64页 |
·规划特点:规划内容、方法和制度上的实验 | 第64-67页 |
·理论研究:学术界的热点问题 | 第67-68页 |
·行动计划:改革实验的继续 | 第68-75页 |
·实践探索:战略规划的后续工作 | 第69-71页 |
·理论意义:从“理想的终极蓝图”到“可能的实施途径” | 第71-75页 |
·“非正式规划”兴起的原因 | 第75-81页 |
·现行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的缺陷 | 第75-78页 |
·空间“瓶颈”与行政区划调整 | 第78页 |
·全球化与市场化背景下的城市经营 | 第78-80页 |
·国外规划经验的借鉴 | 第80-81页 |
·“非正式规划”的改革诉求 | 第81-89页 |
·诉求一: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规划分权 | 第81-82页 |
·诉求二:城市地区之间的协作竞争 | 第82-83页 |
·诉求三:行政部门之间的事权重划 | 第83-85页 |
·诉求四:规划师团体的“话语权”诉求 | 第85-86页 |
·诉求五:规划类型的重新调整 | 第86-88页 |
·诉求六:规划技术的创新实验 | 第88-89页 |
·近期建设规划:自上而下的改革回应 | 第89-99页 |
·近期建设规划的提出 | 第89-91页 |
·新版《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 第91-92页 |
·《城市规划法》的修订 | 第92-93页 |
·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的变革方向 | 第93-99页 |
第4章 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制度环境及改革背景 | 第99-133页 |
·从宏观调控与城市规划引发的追问 | 第99-110页 |
·2004 年为什么要进行宏观调控? | 第99-100页 |
·经济过热与城市规划有什么关系? | 第100-103页 |
·宏观调控对城市规划有什么影响? | 第103-104页 |
·为什么会有“圈地运动”和“卖地规划”? | 第104-105页 |
·地方财政何以需要土地收益? | 第105-107页 |
·经济快速发展下为何会出现地方财政困难? | 第107-108页 |
·地方领导为什么又热衷于“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 | 第108页 |
·追问的总结 | 第108-110页 |
·相关的城市制度及对城市规划、城市设计的影响 | 第110-117页 |
·土地制度 | 第110-112页 |
·户籍制度 | 第112-113页 |
·住房制度 | 第113-115页 |
·财税制度 | 第115-117页 |
·城市规划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 第117-128页 |
·城市规划成本 | 第117-121页 |
·决策成本 | 第117-119页 |
·实施成本 | 第119-120页 |
·管制成本 | 第120-121页 |
·“政府失灵”与“规划失效” | 第121-125页 |
·政府失灵 | 第121-122页 |
·规划失效 | 第122-125页 |
·如何克服“规划失效” | 第125-128页 |
·政府干预与制度改革 | 第125-126页 |
·克服“规划失效” | 第126-127页 |
·从“政府”到“市场” | 第127-128页 |
·改革背景:社会思潮的涌动 | 第128-133页 |
·“新左派”与“新自由主义”之争 | 第128-130页 |
·“第三次改革争论” | 第130页 |
·城市规划制度改革的再认识 | 第130-133页 |
第5章 城市规划的变革趋势及可能路径 | 第133-165页 |
·城市规划制度改革的总体趋势判断 | 第133-140页 |
·趋势一:从“计划体制”到“市场规则” | 第134-135页 |
·趋势二:从“集权传统”到“分权趋势” | 第135-136页 |
·趋势三:从“专项改革”到“配套改革” | 第136-137页 |
·趋势四:从“封闭决策”到“开放规划” | 第137-138页 |
·趋势五:从“效率优先”到“效率与公正兼顾” | 第138页 |
·趋势六:从“单一规划”到“多元体系” | 第138-139页 |
·趋势七:从“理想蓝图”到“实施路径” | 第139-140页 |
·非正式规划的制度探索 | 第140-149页 |
·非正式城市规划设计路线 | 第140-142页 |
·战略规划与行动计划的结合 | 第142-143页 |
·战略规划、行动计划与城市设计的结合 | 第143-146页 |
·对“非正式城市规划设计路线”的反思 | 第146-149页 |
·非正式城市规划编制体系:改革的可能途径 | 第149-161页 |
·非正式规划的必要性 | 第149-151页 |
·法定规划与非正式规划的结合 | 第151-152页 |
·包含法定、正式与非正式规划的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 第152-156页 |
·理想的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 第156-161页 |
·非正式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的发展 | 第161-165页 |
·从“非正式”进入“正式” | 第161-162页 |
·以“非法定”推动“法定” | 第162-163页 |
·制度探索的积极意义 | 第163-165页 |
第6章 城市设计的重新定位及发展要求 | 第165-204页 |
·城市设计的“制度现实”与“效用六边形” | 第165-170页 |
·城市设计的“制度现实” | 第165-167页 |
·城市设计的“效用六边形” | 第167-170页 |
·城市设计的“非正式”特征 | 第170-177页 |
·“非正式”的地方性 | 第170-171页 |
·“非正式”的创造性 | 第171-174页 |
·“非正式”的研究性 | 第174-176页 |
·“非正式”的参与性 | 第176-177页 |
·城市设计在城市规划编制体系中的相对定位 | 第177-191页 |
·区域视野的空间设计 | 第178-182页 |
·城市战略的战术研究 | 第182-185页 |
·行动计划的实现路径 | 第185-187页 |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依据 | 第187-189页 |
·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创作 | 第189-191页 |
·技术合成:城市设计实践的发展要求 | 第191-198页 |
·生态规划 | 第192-193页 |
·地理信息系统 | 第193-194页 |
·经济测算 | 第194-196页 |
·社会规划 | 第196-197页 |
·城市管理 | 第197-198页 |
·行动研究:城市设计研究的发展要求 | 第198-204页 |
·行动研究概述 | 第198-200页 |
·行动研究应用 | 第200-201页 |
·行动研究对城市设计的价值与意义 | 第201-204页 |
第7章 结论 | 第204-207页 |
参考文献 | 第207-212页 |
致谢 | 第212-213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2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