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房地产预警研究
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中文文摘 | 第4-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0页 |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选题背景 | 第9页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房地产预警研究概况 | 第10-17页 |
·国外动态 | 第10-11页 |
·国内动态 | 第11-16页 |
·关于房地产预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 第11-13页 |
·关于房地产预警指标体系的研究 | 第13-14页 |
·关于国内部分城市房地产预警实践的研究 | 第14-16页 |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6-17页 |
·指标时滞效应研究不足 | 第17页 |
·预警界限研究薄弱 | 第17页 |
·指标权重科学性不足 | 第17页 |
·趋势预测功能较弱 | 第17页 |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系统分析与逻辑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 第17-18页 |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 第18页 |
·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 第18页 |
·比较分析与创新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 第18页 |
·论文的框架与创新点 | 第18-20页 |
·论文的框架 | 第18-19页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9-20页 |
第2章 房地产预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0-25页 |
·相关术语 | 第20-21页 |
·基本概念 | 第20页 |
·预测与预警之间的关系 | 第20-21页 |
·房地产预警的基本理论 | 第21-22页 |
·房地产周期波动理论 | 第21页 |
·房地产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1-22页 |
·预测理论 | 第22页 |
·房地产预警的基本方法 | 第22-23页 |
·景气循环法 | 第22-23页 |
·统计预警法 | 第23页 |
·模型预警法 | 第23页 |
·房地产预警的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第3章 城市房地产预警模型研究 | 第25-34页 |
·城市房地产预警体系的构建 | 第25-27页 |
·预警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25页 |
·预警体系的设计 | 第25-26页 |
·预警指标的含义 | 第26-27页 |
·预警指标的先行性分析 | 第27页 |
·城市房地产预警界限的确定 | 第27-28页 |
·城市房地产预警界限的初步确定 | 第28页 |
·城市房地产预警界限的调整 | 第28页 |
·基于综合评分法和物元分析法的城市房地产警度判定 | 第28-31页 |
·基于综合评分法的城市房地产警度判定 | 第28-29页 |
·预警区间的划分 | 第28页 |
·单指标警值的计算 | 第28页 |
·确定各指标的权系数 | 第28-29页 |
·综合警值的计算和房地产警度的判定 | 第29页 |
·基于物元分析法的城市房地产警度判定 | 第29-31页 |
·确定经典域、节域和待判物元 | 第30-31页 |
·计算待判样本与各评价等级的单指标关联函数 | 第31页 |
·确定各指标的权系数 | 第31页 |
·计算待判样本与各评价等级的多指标综合关联度 | 第31页 |
·基于GM(1,1)模型的城市房地产综合警情预测 | 第31-34页 |
·GM(1,1)模型的建立 | 第32页 |
·城市房地产综合警值预测与模型的检验 | 第32-34页 |
第4章 福州市房地产预警实证研究 | 第34-49页 |
·福州市房地产业总体发展状况 | 第34-37页 |
·房地产开发投资情况 | 第34-35页 |
·房地产开发面积情况 | 第35页 |
·房地产交易情况 | 第35-36页 |
·房地产金融风险情况 | 第36-37页 |
·福州市房地产预警指标体系的设计 | 第37-40页 |
·福州市房地产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7-38页 |
·福州市房地产预警指标的先行性检验 | 第38-40页 |
·福州市房地产预警界限的确定和指标权重的计算 | 第40-43页 |
·福州市房地产预警界限的确定 | 第40-41页 |
·福州市房地产预警指标权重的计算 | 第41-43页 |
·福州市房地产警度的判断 | 第43-45页 |
·基于综合评分法的福州市房地产警度判断 | 第43-44页 |
·基于物元分析法的福州市房地产警度判断 | 第44-45页 |
·两种方法评判结果的比较 | 第45页 |
·2004年福州市房地产警情分析 | 第45-46页 |
·福州市房地产综合警情的趋势预测 | 第46-47页 |
·福州市房地产综合警情的灰色预测模型 | 第46-47页 |
·福州市房地产未来两年综合警情预测 | 第47页 |
·福州市房地产预警对策与建议 | 第47-49页 |
第5章 结论 | 第49-51页 |
·本文的主要贡献 | 第49页 |
·研究展望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个人简历 | 第56-57页 |
福建师范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