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背景 | 第10-11页 |
·使用自动代码生成技术的动机和意义 | 第11-12页 |
·本文的主要内容、特色和创新 | 第12-14页 |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12-13页 |
·本文的特色和创新 | 第13-14页 |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研究基础和现状 | 第15-36页 |
·模型驱动建模 | 第15-17页 |
·Simulink 和 Stateflow 模型基础 | 第17-24页 |
·Simulink 模型基础 | 第17-20页 |
·Block 和 signal | 第17-18页 |
·Subsystem | 第18-19页 |
·Simulink 仿真 | 第19-20页 |
·Stateflow 模型基础 | 第20-24页 |
·State | 第21-22页 |
·Transition 和junction | 第22-23页 |
·Action 和event | 第23-24页 |
·Matlab RTW 和RTW-EC 代码生成机制 | 第24-31页 |
·RTW 和RTW-EC 生成模型代码体系结构 | 第24-27页 |
·RTW 和RTW-EC 代码自动生成过程 | 第27-28页 |
·代码优化 | 第28-31页 |
·目标无关代码优化 | 第28-29页 |
·目标特定代码优化 | 第29-30页 |
·m dl 文件格式组成 | 第30-31页 |
·其他面向Simulink 和Stateflow 的代码生成工具 | 第31-35页 |
·Gene-Auto | 第31-33页 |
·TargetLink | 第33-35页 |
·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系统架构设计 | 第36-40页 |
·系统架构描述 | 第36-39页 |
·系统模型描述 | 第37-38页 |
·模型转换模块描述 | 第38-39页 |
·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自动代码生成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 第40-77页 |
·SystemModel 模型设计 | 第40-43页 |
·解析 Simulink/Stateflow 模型文件 | 第43-50页 |
·用 ANTLR 生成 Simulink/Stateflow 模型分析程序 | 第44-47页 |
·解析 AST 树模型 | 第47-50页 |
·SystemModel 模型优化 | 第50-55页 |
·测试algebraic loop | 第50-51页 |
·指定block 的execution order | 第51-55页 |
·CodeModel 模型设计 | 第55-60页 |
·BlockLibrary 的设计 | 第60-62页 |
·模型的序列化和反序列化 | 第62-69页 |
·模型序列化文件格式的设计 | 第63-64页 |
·模型序列化和反序列化过程 | 第64-69页 |
·模型序列化过程 | 第65-67页 |
·模型反序列化过程 | 第67-69页 |
·生成 CodeModel 模型 | 第69-72页 |
·生成 C 语言代码 | 第72-76页 |
·小结 | 第76-77页 |
第五章 自动代码生成系统的测试 | 第77-84页 |
·模型仿真结果与生成代码运行结果比较测试 | 第77-79页 |
·RTW 生成代码与原型系统生成代码比较测试 | 第79-82页 |
·小结 | 第82-84页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第84-86页 |
·本文工作总结 | 第84页 |
·未来工作展望 | 第84-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