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1 前言 | 第9-15页 |
| ·透析剂量及透析充分性 | 第9-10页 |
| ·一室及二室KTV的意义 | 第10-11页 |
| ·钠流的清除 | 第11页 |
| ·尿素的清除 | 第11-12页 |
| ·当前联机监测尿素清除率(Kt/V)的几种方法 | 第12-13页 |
| ·生物电极法 | 第12页 |
| ·电导法 | 第12-13页 |
| ·利用电导法计算尿素清除率的研究 | 第13-15页 |
| 2 材料和方法 | 第15-20页 |
| ·研究对象 | 第15页 |
| ·治疗方法 | 第15-16页 |
| ·实验方法 | 第16-17页 |
| ·监测指标 | 第17页 |
| ·数据计算 | 第17-19页 |
| ·数据统计 | 第19-20页 |
| 3 结果 | 第20-25页 |
| ·传统抽血法计算Kt/V与电导法计算得出的KtV值的相关性研究 | 第20-21页 |
| ·电导法校正前与校正后Kt/V值与抽血法Kt/V值的相关性的比较 | 第21页 |
| ·不同体表面积患者的Kt/V值的比较 | 第21-22页 |
| ·电导法kt/V上升趋势 | 第22页 |
| ·观察前后电解质的变化 | 第22-23页 |
| ·观察间期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 第23-25页 |
| 4 讨论 | 第25-34页 |
| ·模型的有效性 | 第25-26页 |
| ·校正公式的意义 | 第26-27页 |
| ·模型的安全性 | 第27-28页 |
| ·与其它模型比较的特点 | 第28-34页 |
| ·与联机清除率监测的比较 | 第28-30页 |
| ·与DIASCAN模型的比较 | 第30-31页 |
| ·与其它电导法模型的比较 | 第31-34页 |
| 5 结论 | 第34-35页 |
| 6 下一步计划及不足 | 第35-36页 |
| 参考文献 | 第36-40页 |
| 缩略词表 | 第40-41页 |
| 附录:在校期间发表文章 | 第41-42页 |
| 致谢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