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5页 |
Abstract | 第15-1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7-34页 |
前言 | 第17页 |
1. 水稻杂种优势利用及细胞质雄性不育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2. 几种水稻雄性不育细胞质 | 第18-19页 |
·野败型不育细胞质 | 第18页 |
·冈、D型不育细胞质 | 第18-19页 |
·K型不育细胞质 | 第19页 |
3. 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异交性能 | 第19-24页 |
·水稻不育系异交性能的影响因素 | 第19-23页 |
·开花习性对水稻不育系异交性能的影响 | 第19-21页 |
·植株性状对水稻不育系异交性能的影响 | 第21页 |
·花器性状对水稻不育系异交性能的影响 | 第21-23页 |
·影响不育系异交性能的各因素的遗传相关 | 第23-24页 |
·开花习性各性状的遗传相关 | 第23页 |
·植株性状的遗传与相关 | 第23-24页 |
·花器性状的遗传与相关 | 第24页 |
4. 指纹图谱标记在作物品种鉴定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 第24-28页 |
·RFLP | 第25-26页 |
·RAPD | 第26-27页 |
·SSR | 第27-28页 |
·AFLP | 第28页 |
5. 杂交水稻品种鉴定和纯度分析技术及研究进展 | 第28-32页 |
·杂交水稻品种鉴定的意义 | 第29页 |
·杂交水稻品种鉴定和纯度分析的方法 | 第29-32页 |
·形态鉴定法 | 第29-30页 |
·物理化学鉴定法 | 第30页 |
·生化指纹图谱鉴定法 | 第30-31页 |
·DNA指纹图谱鉴定法 | 第31-32页 |
6. 论文立题依据 | 第32-34页 |
第二章 不同败育胞质不育系的形态、农艺性状的鉴定 | 第34-4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5-36页 |
·材料 | 第35页 |
·田间种植 | 第35页 |
·方法 | 第35-36页 |
·生育期调查 | 第35页 |
·各不育系的植株形态特征特性调查 | 第35页 |
·抽穗动态和开花历期调查 | 第35页 |
·开花时间和张颖持续时间的观察 | 第35-36页 |
·柱头外露率和包颈状况的考察 | 第36页 |
·张颖角度测定 | 第36页 |
·花粉育性 | 第36页 |
·套袋自交结实率考察 | 第3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6-43页 |
·不同胞质不育系株形性状特征 | 第36-38页 |
·分蘖力 | 第36-37页 |
·主茎叶片数、叶形比较 | 第37-38页 |
·不同胞质不育系开花习性 | 第38-41页 |
·开花天数 | 第38-39页 |
·抽穗时间 | 第39-40页 |
·日开花动态 | 第40页 |
·颖花性状及柱头外露率调查 | 第40-41页 |
·各不育系的育性表现 | 第41-43页 |
·花粉育性 | 第41-42页 |
·田间套袋自交结实率 | 第42-43页 |
3. 讨论 | 第43-45页 |
第三章 杂交水稻组合 SSR纯度鉴定 | 第45-55页 |
1.材料和方法 | 第45-48页 |
·水稻材料 | 第45页 |
·仪器 | 第45页 |
·试剂和溶液 | 第45-46页 |
·引物 | 第46页 |
·方法和步骤 | 第46-48页 |
·样品 DNA的提取 | 第46-47页 |
·DNA质量的检测 | 第47页 |
·PCR扩增反应 | 第47页 |
·PCR电泳检测 | 第47-48页 |
·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47-48页 |
·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4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8-53页 |
·亲本的引物筛选结果分析 | 第48-50页 |
·三份杂交水稻组合纯度鉴定 | 第50-51页 |
·不同电泳检测方法分析 | 第51页 |
·基于 SSR的水稻品种间亲缘关系的聚类分析 | 第51-53页 |
3. 讨论 | 第53-55页 |
全文结论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3页 |
附录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