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 第1-15页 |
·果树休眠的研究进展 | 第10-13页 |
·休眠的概念及分类 | 第10页 |
·休眠深度的确定 | 第10-11页 |
·影响果树休眠的因素 | 第11-12页 |
·解除休眠的物理和化学方法 | 第12-13页 |
·落叶果树需冷量的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需冷量的概念和估算方法 | 第13页 |
·一般果树的需冷量 | 第13-15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15-19页 |
·试验材料 | 第15页 |
·试验内容和方法 | 第15-19页 |
·供试梨品种自然休眠结束期的确定 | 第15页 |
·需冷量模型比较 | 第15-16页 |
·药剂促进解除休眠的处理方法 | 第16页 |
·不同低温促进解除休眠的处理方法 | 第16-17页 |
·供试梨品种休眠期枝芽内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 | 第17-18页 |
·数据分析 | 第18-1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19-51页 |
·需冷量的确定 | 第19-20页 |
·不同低温累积量下的萌芽率比较 | 第19页 |
·不同模型测定品种需冷量 | 第19-20页 |
·三种模型测定需冷量的显著性比较 | 第20页 |
·七月酥、红茄梨和帕克胜利自然休眠解除过程中枝芽生理生化的变化 | 第20-26页 |
·三个品种自然休眠解除过程中枝芽内SOD酶含量的变化 | 第20-21页 |
·三个品种自然休眠解除过程中枝芽内POD酶含量的变化 | 第21-22页 |
·三个品种自然休眠解除过程中枝芽内O_2含量的变化 | 第22-23页 |
·三个品种自然休眠解除过程中枝芽内MDA含量的变化 | 第23-24页 |
·三个品种自然休眠解除过程中枝内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变化 | 第24-25页 |
·三个品种自然休眠解除过程中枝内蛋白质、氨基酸含量的变化 | 第25-26页 |
·化学药剂处理对七月酥休眠解除及其枝芽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 | 第26-37页 |
·不同浓度化学药剂对七月酥花芽解除休眠的影响 | 第26-27页 |
·不同浓度化学药剂处理后七月酥枝芽内SOD酶活性变化 | 第27-29页 |
·不同浓度化学药剂处理后七月酥枝芽内POD酶活性变化 | 第29-31页 |
·不同浓度化学药剂处理后七月酥枝芽内O_2含量变化 | 第31-32页 |
·不同浓度化学药剂处理后七月酥枝芽内MDA含量变化 | 第32-34页 |
·不同浓度化学药剂处理后七月酥枝内碳水化合物含量变化 | 第34-36页 |
·不同浓度化学药剂处理后七月酥枝内蛋白质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变化 | 第36-37页 |
·生长调节剂对帕克胜利休眠解除及其枝芽内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 | 第37-43页 |
·不同浓度生长调节剂对帕克胜利花芽解除休眠的影响 | 第37-38页 |
·不同浓度生长调节剂处理后帕克胜利枝芽SOD酶活性变化 | 第38-39页 |
·不同浓度生长调节剂处理后帕克胜利枝芽POD酶活性变化 | 第39-40页 |
·不同浓度生长调节剂处理后帕克胜利枝芽O_2含量变化 | 第40页 |
·不同浓度生长调节剂处理后帕克胜利枝芽MDA含量变化 | 第40-41页 |
·不同浓度生长调节剂处理后帕克胜利枝内碳水化合物含量变化 | 第41-42页 |
·不同浓度生长调节剂处理后帕克胜利枝内蛋白质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变化 | 第42-43页 |
·不同低温对红茄梨休眠解除及其枝芽内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 | 第43-51页 |
·不同低温对红茄梨花芽解除休眠的影响 | 第43-44页 |
·不同低温对红茄梨花芽解除休眠效率的比较 | 第44页 |
·不同低温处理后红茄梨枝芽内SOD酶活性变化 | 第44-45页 |
·不同低温处理后红茄梨枝芽内POD酶活性变化 | 第45-46页 |
·不同低温处理后红茄梨枝芽内O_2含量变化 | 第46-47页 |
·不同低温处理后红茄梨枝芽内MDA含量变化 | 第47-48页 |
·不同低温处理后红茄梨枝内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变化 | 第48-49页 |
·不同低温处理后红茄梨枝内蛋白质、氨基酸含量的变化 | 第49-51页 |
4 讨论 | 第51-55页 |
·需冷量 | 第51页 |
·自然休眠与氧化系统的关系 | 第51-53页 |
·碳水化合物代谢和蛋白质游离氨基酸变化与自然休眠的关系 | 第53页 |
·化学药剂对自然休眠的调控作用 | 第53-54页 |
·生长调节剂对自然休眠的调控作用 | 第54页 |
·温度对自然休眠的调控作用 | 第54-55页 |
5 结论 | 第55-56页 |
6 参考文献 | 第56-62页 |
7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2-63页 |
8 作者简历 | 第63-64页 |
9 致谢 | 第64-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