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园艺论文--茄果类论文--番茄(西红柿)论文

番茄APX、AOBP、AO等Vc代谢相关基因的功能初步鉴定与分析

中文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0页
缩略词表第10-11页
1 前言第11-24页
   ·课题的提出第11-12页
   ·抗坏血酸在植物体内的生理功能第12-13页
     ·抗坏血酸在植物细胞分裂中的作用第12页
     ·抗坏血酸在细胞壁代谢和细胞膨大中的作用第12-13页
     ·抗坏血酸在光合作用和光保护中的作用第13页
     ·抗坏血酸在植物抗氧化系统中的作用第13页
   ·抗坏血酸的转运第13-15页
   ·抗坏血酸的代谢第15-16页
   ·抗坏血酸生物代谢相关酶及其基因调控研究进展第16-19页
     ·抗坏血酸氧化酶的研究第16-17页
     ·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的研究第17-19页
   ·抗坏血酸与逆境条件第19-21页
     ·活性氧及活性氧清除系统第19-20页
     ·在环境胁迫条件下抗坏血酸的作用第20-21页
   ·RNAi研究进展第21-23页
   ·本研究的目的和内容第23-24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4-31页
   ·植物材料第24页
   ·菌株、质粒及试剂第24页
   ·引物设计第24-25页
     ·基因克隆特异引物第24-25页
     ·其他引物第25页
   ·RT-PCR第25页
   ·基因数字表达分析(digital expression analysis)第25-26页
   ·植物RNAi抑制表达载体第26页
   ·番茄的遗传转化第26-27页
   ·转基因番茄植株的分子检测第27页
     ·番茄转化再生植株的PCR检测第27页
     ·转基因番茄植株的Southern杂交分析第27页
   ·转基因番茄植株抗坏血酸含量及酶活性分析第27-29页
     ·转基因植株抗坏血酸含量测定第27-28页
     ·转基因植株酶活性测定第28-29页
   ·转基因番茄植株抗氧化逆境初步分析第29-31页
     ·转基因后代植株盐处理试验第29页
     ·叶片百草枯处理试验第29页
     ·植物抗逆性的测定(电导仪法)第29-30页
     ·过氧化氢活性的测定第30页
     ·光合速率的测定第30页
     ·数据分析第30-31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1-49页
   ·番茄抗坏血酸生物代谢相关酶基因的氨基酸序列分析第31-34页
     ·番茄cAPX、AOBP、AO基因的氨基酸序列分析第31页
     ·番茄tAPX基因的分析第31-34页
   ·转基因植株的获得第34-35页
   ·转基因番茄植株的分子检测第35-36页
     ·转基因植株的PCR检测第35页
     ·转基因植株的Southern杂交分析第35-36页
     ·小结第36页
   ·转基因番茄植株靶基因酶活性及抗坏血酸含量分析第36-42页
     ·cAPX转基因植株T2代靶基因酶活性与抗坏血酸含量分析第36-38页
     ·AOBP转基因植株T_2代靶基因酶活性与抗坏血酸含量分析第38-39页
     ·tAPX转基因植株T_1代靶基因酶活性与抗坏血酸含量分析第39-40页
     ·AO转基因植株T_1代靶基因酶活性与抗坏血酸含量分析第40-41页
     ·小结第41-42页
   ·番茄抗坏血酸生物代谢相关酶基因的表达分析第42-44页
     ·番茄4个基因不同转化单株叶片的表达分析第42页
     ·番茄抗坏血酸生物合成与代谢相关酶基因的数字表达分析第42-44页
   ·小结第44页
   ·转基因番茄植株抗逆性的初步观察第44-49页
     ·转基因植株后代的盐处理实验第44-46页
     ·转基因植株叶片百草枯处理后的表现第46-47页
     ·小结第47页
     ·转基因植株耐旱性初步观察第47-49页
4 讨论第49-55页
   ·抗坏血酸代谢相关酶的多基因家族现象第49-50页
   ·数字表达分析在基因表达分析中的可靠性第50-51页
   ·转基因调控抗坏血酸代谢的效果第51页
   ·转基因植株突变体的获得第51-52页
   ·通过调控抗坏血酸代谢提高植物抗逆性的可行性第52-55页
     ·转基因植株后代的盐处理第52页
     ·转基因植株后代的除草剂百草枯处理第52-53页
     ·转基因植株后代的干旱处理第53-55页
参考文献第55-62页
附录第62-68页
 附录一:植物DNA的小量法提取程序第62页
 附录二:TriZOL一步法提取植物总RNA方法第62-63页
 附录三:质粒的小量提取方法第63-64页
 附录四:Southern Blotting程序第64-67页
 附录五:载体质粒图第67页
 附录六:硕士在读期间已接受会议论文摘要第67-68页
致谢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神经网络的桥梁承台混凝土温度预测系统研究
下一篇:基于移动AGENT的远程教育信息系统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