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4页 |
ABSTRACT | 第14-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9页 |
·引言 | 第17-19页 |
·研究背景 | 第19-22页 |
·生物信号识别的相关方法 | 第19-21页 |
·模体识别的相关方法 | 第21-22页 |
·论文的主要工作与创新 | 第22-27页 |
·论文的结构 | 第27-29页 |
第二章 基因与基因转录调控 | 第29-39页 |
·基因组与基因 | 第29-31页 |
·基因的结构与表达 | 第31-36页 |
·基因的结构 | 第31-32页 |
·基因的表达 | 第32-36页 |
·基因的转录调控 | 第36-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原核启动子及对应转录起始位点的特征分析与识别 | 第39-71页 |
·原核启动子的特征分析与判别 | 第39-61页 |
·原核启动子相关特征与识别方法综述 | 第39-41页 |
·数据准备 | 第41-43页 |
·备选特征的选取与计算 | 第43-49页 |
·特征的筛选与组合 | 第49-51页 |
·组合特征向量的判别分析 | 第51-54页 |
·识别结果与讨论 | 第54-61页 |
·原核转录起始位点的计算定位 | 第61-69页 |
·原核转录起始位点定位方法综述 | 第61-62页 |
·数据准备 | 第62页 |
·计算定位方法 | 第62-66页 |
·定位结果与讨论 | 第66-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四章 真核启动子及对应转录起始位点的特征分析与识别 | 第71-87页 |
·真核启动子的相关特征与识别方法综述 | 第71-74页 |
·真核启动子的特征分析与判别 | 第74-81页 |
·数据准备 | 第74-75页 |
·备选特征的选取与计算 | 第75-77页 |
·特征的筛选与组合 | 第77-78页 |
·组合特征向量的二次判别分析 | 第78页 |
·识别结果与讨论 | 第78-81页 |
·真核转录起始位点的计算定位 | 第81-84页 |
·方法与数据 | 第81-82页 |
·定位结果与讨论 | 第82-84页 |
·本章小结 | 第84-87页 |
第五章 内源性转录终止子的特征分析与识别 | 第87-109页 |
·内源性终止子相关特征与识别方法综述 | 第87-90页 |
·数据集的选取与分析 | 第90-94页 |
·内源性终止子数据集的选取 | 第90页 |
·内源性终止子数据集的初步分析 | 第90-93页 |
·阴性数据集的选取 | 第93-94页 |
·特征集的选取与评价 | 第94-98页 |
·内源性终止子特征集的选取 | 第94页 |
·内源性终止子特征集的计算 | 第94-95页 |
·特征的评价 | 第95-98页 |
·支持向量机分类器 | 第98-103页 |
·最优分类面 | 第98-100页 |
·广义最优分类面 | 第100-101页 |
·核函数 | 第101-103页 |
·识别结果与讨论 | 第103-107页 |
·交叉验证测试 | 第103-106页 |
·全基因组搜索预测 | 第106-107页 |
·本章小结 | 第107-109页 |
第六章 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的特征分析与识别 | 第109-129页 |
·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相关特征与识别方法综述 | 第109-116页 |
·基于保守模体的方法 | 第110-113页 |
·基于比较基因组学的方法 | 第113-116页 |
·数据准备 | 第116页 |
·模型与方法 | 第116-124页 |
·识别算法的总体流程 | 第116-117页 |
·保守模体的核心区域 | 第117-120页 |
·极大相关得分矩阵模型 | 第120-122页 |
·局部构象特征信息 | 第122页 |
·二次判别分析与阈值定位 | 第122-124页 |
·识别结果与讨论 | 第124-126页 |
·评价指标 | 第124页 |
·刀切法测试结果 | 第124-125页 |
·对算法的进一步分析 | 第125-126页 |
·本章小结 | 第126-129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29-133页 |
·论文工作总结 | 第129-131页 |
·未来工作展望 | 第131-133页 |
致谢 | 第133-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49页 |
作者在攻读博士期间撰写的论文 | 第149-151页 |
附录A 碱基的IUPAC-IUB 编码表 | 第151-152页 |
附录B 序列结构模型参数表 | 第152-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