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激光通信中ATP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9页 |
·本文研究背景 | 第14-16页 |
·ATP的关键参数和执行步骤 | 第16-20页 |
·ATP的关键参数 | 第16-18页 |
·ATP的执行步骤 | 第18-20页 |
·无线激光通信ATP技术研究现状 | 第20-26页 |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创造性成果 | 第26-29页 |
第二章 ATP系统性能指标分析 | 第29-51页 |
·通信距离与信道特性的关系 | 第29-31页 |
·多次散射对光传输的影响和减小方法 | 第31-36页 |
·大气多次散射对激光通信系统的影响 | 第32-33页 |
·大气多次散射干扰的模型以及分析 | 第33-35页 |
·减小多次散射的方法 | 第35-36页 |
·无线激光通信对ATP系统的带宽需求 | 第36-43页 |
·无线激光通信的终端运动特性和干扰分析 | 第36-39页 |
·跟踪、瞄准精度和带宽的关系 | 第39-43页 |
·光束发散角和接收视场角的确定 | 第43-50页 |
·信号/信标接收光功率 | 第43页 |
·接收到的背景光功率 | 第43-46页 |
·裕量和信号接收视场角的关系 | 第46-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三章 声光光束偏转器性能研究 | 第51-75页 |
·声光偏转器的光束偏转原理 | 第51-58页 |
·布拉格声光衍射条件 | 第51-52页 |
·光束的偏转角和偏转范围 | 第52-55页 |
·衍射光束的扩展角 | 第55页 |
·声光偏转模型 | 第55-58页 |
·声光偏转器光束发散角和空间分辨点数研究 | 第58-69页 |
·声光偏转器的光束发散角和空间分辨点数 | 第58-62页 |
·增加空间分辨点数和抑制光束发散角扩展的方法 | 第62-67页 |
·光束偏转实验系统设计 | 第67-69页 |
·对光斑变形的抑制 | 第69-73页 |
·声频变化引起的光斑变形的抑制 | 第69-71页 |
·光波频率的非单色性引起的光斑变形的抑制 | 第71-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四章 捕获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 第75-97页 |
·捕获系统概述 | 第75-77页 |
·捕获系统结构 | 第75-76页 |
·捕获过程的几个关键参数 | 第76-77页 |
·步进扫描捕获技术 | 第77-82页 |
·系统描述 | 第78页 |
·连续扫描方式对伺服系统的要求 | 第78-80页 |
·步进扫描方式 | 第80-82页 |
·捕获概率的计算算法研究 | 第82-92页 |
·捕获系统概述 | 第83-84页 |
·捕获概率的计算 | 第84-86页 |
·数值仿真计算和分析 | 第86-92页 |
·捕获时间与光束偏转系统带宽的关系研究 | 第92-96页 |
·光束偏转系统的最大角加速度 | 第92-93页 |
·光束螺旋扫描角速度和角加速度 | 第93-96页 |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第五章 跟、瞄子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 第97-132页 |
·跟踪、瞄准系统概述 | 第97-106页 |
·系统功能及步骤 | 第97-99页 |
·跟踪系统的设计 | 第99-102页 |
·瞄准系统的设计 | 第102-106页 |
·四象限探测器精确定位技术研究 | 第106-125页 |
·四象限探测器工作原理和模型 | 第106-115页 |
·四象限探测器的精确探测研究 | 第115-125页 |
·光斑跟踪的瞄准技术 | 第125-131页 |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 | 第126-127页 |
·探测器之间的偏差补偿 | 第127-131页 |
·本章小结 | 第131-132页 |
第六章 结束语 | 第132-135页 |
·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和创新点 | 第132-133页 |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 第133-135页 |
致谢 | 第135-136页 |
参考文献 | 第136-144页 |
作者在学习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