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7-10页 |
正篇——议论篇 | 第10-29页 |
一、识见 | 第11-15页 |
(一) 务实的经济观 | 第11-12页 |
(二) 精辟的军事观 | 第12-13页 |
(三) 清醒的人才观 | 第13-14页 |
(四) 重礼的法制观 | 第14-15页 |
二、风格 | 第15-21页 |
(一) 旁征博引,以古证今 | 第16-17页 |
(二) 结构谨严,章法井然 | 第17-19页 |
(三) 语言典雅,词采飞扬 | 第19页 |
(四) 譬喻形象,妙语连珠 | 第19-20页 |
(五) 善于翻案,自圆其说 | 第20-21页 |
三、索因 | 第21-28页 |
(一) 宋初的佑文政策,使有宋一代形成了真正的文人政治 | 第21-23页 |
(二) 宋学的疑古翻案风气,使有宋一代文人多爱好议论 | 第23-24页 |
(三) 北宋的科举改革,使有宋一代文人重视策论的写作 | 第24-25页 |
(四) 受苏轼的影响与沾溉,与苏文有深刻渊源 | 第25-27页 |
(五) 是秦观早期积极入仕心态和豪俊性格的反映 | 第27-28页 |
四、局限 | 第28-29页 |
副篇 | 第29-36页 |
一、赋篇 | 第29-32页 |
(一) 气势宏丽的骚体赋 | 第29-31页 |
(二) 古雅醇正的文赋 | 第31-32页 |
二、杂篇 | 第32-36页 |
(一) 记 | 第32-33页 |
(二) 题跋 | 第33-34页 |
(三) 余论 | 第34-36页 |
结语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
后记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