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

《谢尔曼法》第2条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7页
导论第7-9页
第一章 基本概念第9-14页
   ·垄断(MONOPOLY)第10页
   ·垄断力(MONOPOLY POWER)第10-11页
   ·从事垄断(MONOPOLIZE)第11-12页
   ·企图垄断(ATTEMPT TO MONOPOLIZE)第12-13页
   ·联合或共谋垄断(COMBINE OR CONSPIRE TO MONOPOLIZE)第13-14页
第二章 垄断力第14-20页
   ·确定垄断力的最重要的考察因素——市场份额第14-17页
     ·市场份额的确定第14-15页
     ·相关市场的界定第15-16页
     ·考察垄断力时,制约行为人市场份额重要性的若干因素第16-17页
     ·小结第17页
   ·确定垄断力的其他考察因素第17-18页
   ·有关垄断力的总结第18-20页
第三章 从事垄断(MONOPOLIZE)第20-37页
   ·第2条实施的第1阶段第20-24页
     ·适用第2条的起源——1904年美国政府诉北方证券公司案第20-21页
     ·三要素分析方法的确立——1911年标准石油公司诉美国政府案第21-22页
     ·三要素分析方法的应用第22-24页
     ·小结第24页
   ·第2条实施的第2阶段第24-29页
     ·"垄断力—行为"分析法——1945年美国政府诉美国铝公司案第25-27页
     ·美国铝公司案原则的应用与发展第27-28页
     ·美国铝公司案原则的简化——1966年美国政府诉格林耐尔公司案第28-29页
     ·小结第29页
   ·第2条实施的第3阶段第29-35页
     ·高科技产业对反托拉斯执法提出挑战的开端——美国政府诉国际通用商业机器公司案(IBM案)第31页
     ·技术创新带来的产品多功能化与垄断力的增强——1980年贝克影像诉伊斯特曼柯达公司案第31-32页
     ·高新技术对反垄断法挑战的高潮——美国政府对微软公司的三次诉讼第32-35页
   ·小结第35-37页
第四章 企图垄断(ATTEMPT TO MONOPOLIZE)第37-44页
   ·"企图垄断"构成理论的缘起第37页
   ·构成"企图垄断"的三要素第37-41页
     ·反竞争行为(the anti-competitive conduct)第37-39页
     ·特定意图(the specific intent)第39-40页
     ·成功的极大可能性(dangerous possibility of success)第40-41页
   ·司法实践中有争议的问题第41-42页
     ·没有成功的反竞争性行为,是否也构成了"企图垄断"第41页
     ·"企图垄断"的认定是否一定要考察相关市场第41-42页
   ·小结第42-44页
第五章 《谢尔曼法》第2条对我国反垄断立法的可借鉴之处第44-48页
   ·我国反垄断法应采用成文法的立法方式,同时也应有一定的弹性第44-45页
   ·我国反垄断法规制的对象应是企业的行为,而非企业规模第45-46页
   ·我国反垄断法中确定"垄断力"的方法应考虑到新经济产业的特点第46-47页
   ·我国反垄断法中的司法救济应以刑事制裁和民事救济并重第47-48页
结语第48-49页
参考文献第49-52页
致谢第52-5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第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信息熵和运动信息的视频镜头检测
下一篇:Schiff碱基金属酞菁的合成及性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