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平原河网地区水量水质耦合模拟及联合调度研究
前言 | 第1-7页 |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7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3-16页 |
·水资源调度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6-23页 |
·国外水资源调配模拟问题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国内水资源调配模拟问题研究进展 | 第20-23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内容和方法 | 第23-27页 |
·研究主要目的 | 第23-24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主要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第二章 平原河网地区产流产污模拟模型 | 第27-51页 |
·河网地区微地貌信息处理 | 第27-31页 |
·流域微地貌河网多边形构建 | 第27-28页 |
·流域微地貌下垫面基础信息提取 | 第28-31页 |
·河网地区降雨径流模拟 | 第31-39页 |
·降雨产流模拟 | 第31-35页 |
·河网地区产流问题探讨 | 第35-37页 |
·河网地区汇流机制研究 | 第37-39页 |
·平原河网地区污染负荷模型 | 第39-49页 |
·污染负荷模型路径图 | 第40页 |
·污染负荷产生模块 | 第40-48页 |
·污染负荷处理模块 | 第48-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三章 平原河网水量水质模拟模型 | 第51-74页 |
·河网地区水流运动及堰闸模拟 | 第51-59页 |
·平原河网水流运动模拟 | 第51-54页 |
·堰闸等过流建筑物模拟 | 第54页 |
·圩区及圩外调蓄水面处理 | 第54-57页 |
·节点方程求解 | 第57页 |
·水流模型求解关键问题的处理与讨论 | 第57-59页 |
·平原河网水质循环系统分析 | 第59-65页 |
·河网主要水质指标水质循环分析 | 第59-62页 |
·水质循环模型系数 | 第62-65页 |
·平原河网水质模型的框架 | 第65-69页 |
·河网水质模型的框架 | 第65-66页 |
·平原河网框架模型源汇项选择 | 第66-68页 |
·平原河网框架模型参数选取 | 第68-69页 |
·平原湖泊二维水质模型 | 第69-72页 |
·湖泊水质模型的框架 | 第69页 |
·二维水质模型源汇项选择 | 第69-71页 |
·湖泊水质模型参数选取 | 第71页 |
·模型富营养化水质方程 | 第71-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四章 平原湖泊富营养化模型 | 第74-88页 |
·湖泊水动力学模型 | 第74-76页 |
·湖泊藻类生长与输移模型 | 第76-79页 |
·湖泊营养盐与物质输移循环模型 | 第79-83页 |
·湖泊氮的输移与循环模型 | 第79-81页 |
·湖泊磷的输移与循环模型 | 第81-83页 |
·浮游动物生物量变化、鱼类生长及沉水植物生长模型 | 第83-85页 |
·浮游动物生物量变化、鱼类生长及沉水植物生长模型 | 第83-84页 |
·鱼类生长模型 | 第84页 |
·沉水植物生长模型 | 第84-85页 |
·本章小结 | 第85-88页 |
第五章 平原河网水量水质联合调配研究 | 第88-124页 |
·太湖流域平原河网地区主要水问题 | 第88-94页 |
·流域水资源总量特征及分布 | 第88-89页 |
·流域各分区水资源质量分析 | 第89-91页 |
·平原河网防洪特征水位的分析 | 第91-94页 |
·平原河网来水组成分析 | 第94-117页 |
·基本原理 | 第95-96页 |
·保守物质的定义 | 第96-97页 |
·基本方程 | 第97-99页 |
·充分掺混假定的误差分析 | 第99-102页 |
·非充分掺混断面浓度分析及其求解方法 | 第102-111页 |
·旁侧入流处理 | 第111-112页 |
·节点浓度方程及其求解方法 | 第112-115页 |
·非充分掺混断面浓度计算算例 | 第115-117页 |
·水资源量质联合调配模型框架 | 第117-122页 |
·水资源量质调配空间分区 | 第118页 |
·水资源量质调配目标与目标函数 | 第118-120页 |
·水资源量质调配约束条件及求解 | 第120-122页 |
·本章小结 | 第122-124页 |
第六章 引江济太实例研究 | 第124-168页 |
·太湖流域基本概况 | 第124-126页 |
·太湖流域自然环境 | 第124页 |
·太湖流域水资源 | 第124-125页 |
·太湖流域社会经济 | 第125页 |
·引江济太调水试验工程 | 第125-126页 |
·模型参数率定分析 | 第126-147页 |
·河网水量模型率定 | 第126-127页 |
·河网水质模型率定 | 第127-139页 |
·太湖藻类生长与物质输移循环模型率定及计算分析 | 第139-147页 |
·引江济太水量水质联合调度效果评估 | 第147-155页 |
·实况优化引水量分析 | 第147-149页 |
·实况引水过程与水质变化分析 | 第149-150页 |
·实况引水对太湖水环境影响分析 | 第150-153页 |
·引江济太对太湖及两河主要水质指标的总体评价 | 第153-155页 |
·区域水量水质联合调度及措施比选研究 | 第155-165页 |
·望虞河西岸概况 | 第156-157页 |
·望虞河西岸联合调度研究方案设计 | 第157-159页 |
·望虞河西岸联合调度计算成果及分析 | 第159-161页 |
·望虞河西岸联合调度影响分析和对策措施 | 第161-165页 |
·本章小结 | 第165-168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68-172页 |
·结论 | 第168-170页 |
·展望 | 第170-172页 |
致谢 | 第172-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173-180页 |
博士期间完成的论文著作及科研成果情况 | 第180-1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