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唯铁氢化酶活性中心[2Fe2S]模型配合物的合成与性质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2页
引言第12-13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3-39页
   ·概述第13-14页
   ·唯铁氢化酶的活性中心结构第14-16页
   ·氢簇的电子结构第16-18页
   ·唯铁氢化酶催化还原产氢的机理第18页
   ·唯铁氢化酶模型的理论计算第18-20页
   ·唯铁氢化酶活性中心的化学模拟第20-32页
   ·电催化质子还原产氢研究第32-36页
   ·唯铁氢化酶模型体系的红外光谱电化学研究第36-37页
   ·本论文的选题背景和依据第37-39页
第二章 异氰双取代的二铁氮杂硫醇盐的合成、表征与电化学性质研究第39-57页
   ·引言第39页
   ·实验仪器、试剂第39-40页
   ·配合物3和5的单晶结构测定第40页
   ·计算方法第40页
   ·电化学性质测试第40-41页
   ·原料的制备第41-43页
     ·配合物[(μ-S)_2Fe_2(CO)_6]的合成第41页
     ·N,N-二氯甲基-4甲基苯胺(2)的合成第41-42页
     ·化合物4的合成第42-43页
   ·配合物[{(μ-SCH_2)_2N(4-CH_3C_6H_4)}Fe_2(CO)_6](3)的合成第43页
   ·配合物[{(μ-SCH_2)_2N(4-CH_3C_6H_4)}Fe_2(CO)_4(4-IC_6H_4NC)_2](5)的合成第43-44页
   ·结果与讨论第44-55页
     ·配合物3和5的合成及其光谱鉴定第44-45页
     ·配合物3和5的晶体结构第45-50页
     ·配合物5的结构计算(DFT)第50-53页
     ·配合物3和5的电化学性质研究第53-54页
     ·CH_3CN溶液中电催化质子还原性质第54-55页
   ·本章小结第55-57页
第三章 三-吡咯烷膦配体取代的2Fe2S模型的合成、表征与光谱电化学研究第57-74页
   ·引言第57-58页
   ·实验仪器及试剂第58页
   ·配合物7的单晶结构测定第58页
   ·电化学性质测试第58-59页
   ·原位红外光谱电化学(SEC)性质测试第59-61页
     ·实验仪器及材料第59页
     ·红外反射光谱实验技术第59-60页
     ·原位红外反射光谱体系第60-61页
     ·原位红外反射光谱测试方法第61页
   ·原料的合成第61-62页
     ·三-(N-吡咯烷基)膦配体的合成第61-62页
     ·配合物[(μ-pdt)Fe_2(CO)_6](6)的合成第62页
   ·配合物[(μ-pdt)Fe(CO)_5P(NC_4H_8)_3](7)的合成第62-63页
   ·结果与讨论第63-73页
     ·原料制备第63页
     ·配合物7的合成与光谱表征第63页
     ·配合物7的单晶结构第63-65页
     ·P(NC_4H_8)_3配体的给电子能力第65-67页
     ·配合物7的电化学研究第67页
     ·CH_3CN溶液中的电催化质子还原第67-68页
     ·配合物7还原的IR光谱电化学研究第68-73页
   ·本章小结第73-74页
第四章 具有π电子接受能力的N-吡咯膦配体取代2Fe2S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和电化学性质研究第74-105页
   ·引言第74-75页
   ·实验仪器、试剂第75-76页
   ·拉曼光谱测定第76页
   ·配合物13-16的单晶结构测定第76页
   ·电化学特性测试第76-77页
   ·原料的制备第77-78页
     ·二苯基吡咯膦(Ph_2PPyr)配体的合成第77页
     ·三吡咯膦(PPyr_3)配体的合成第77-78页
   ·二苯基吡咯膦配体取代2Fe2S的合成与表征第78-79页
     ·单取代配合物[(μ-pdt)Fe(CO)_5L](13)(L=PPh_2PPyr)的合成第78页
     ·双取代配合物[(μ-pdt)Fe(CO)_4L_2](14)(L=PPh_2PPyr)的合成第78-79页
   ·三吡咯膦配体取代的2Fe2S的合成与表征第79-80页
     ·单取代配合物[(μ-pdt)Fe(CO)_5L](15)(L=PPyr_3)的合成第79页
       ·双取代配合物[μ-pdt)Fe(CO)_4L_2](16)(L=PPyr_3)的合成第79-80页
   ·结果与讨论第80-103页
     ·配合物13-16的制备及其光谱性质第80页
     ·配合物13-16的单晶结构第80-86页
       ·配合物13的单晶结构第80-82页
       ·配合物14的单晶结构第82-83页
       ·配合物15的单晶结构第83-85页
       ·配合物16的单晶结构第85-86页
     ·配合物13-16的晶体结构比较第86-87页
     ·N-吡咯膦配体的π电子接受能力第87-89页
     ·配合物的拉曼光谱第89-92页
     ·变温核磁研究第92-95页
     ·配合物13-16的电化学研究第95-98页
     ·电催化质子还原产氢第98-100页
     ·CO气体对循环伏安的影响第100-103页
   ·本章小结第103-105页
第五章 钌-铁-铁三核超分子体系的合成、表征及光物理性质研究第105-136页
   ·引言第105-106页
   ·实验仪器及试剂第106-107页
   ·配合物23的单晶结构测定第107页
   ·光物理性质测试第107页
   ·电化学性质测试第107页
   ·闪光光解测试第107-108页
   ·密度泛函理论(OFT)计算第108页
   ·原料的合成第108页
     ·配合物Ru(bpy)_2Cl_2·2H_2O第108页
   ·化合物(E)-4-(4-溴苯基)-2-羰基-3-丁烯酸(19)的合成第108页
   ·化合物4-(4-溴苯基)-2,2’-联吡啶(20)的合成第108-109页
   ·化合物4-[4-{2-(三甲基硅基)-1-乙炔基}]-苯基]-2,2’-联吡啶(21)的合成第109-110页
   ·化合物4-(4-乙炔苯基)-2,2’-联吡啶(22)的合成第110页
   ·配合物[(μ-pdt)Fe_2(CO)_5(4-IC_6H_4NC)](23)的合成第110-111页
   ·配合物24的合成第111页
   ·配合物18的合成第111页
   ·联吡啶钌配合物25的合成第111-112页
   ·联吡啶钌配合物26的合成第112-113页
   ·结果与讨论第113-134页
     ·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第113页
     ·配合物23,24和18的红外光谱第113-115页
     ·配合物的拉曼光谱第115-117页
     ·配合物18的~1HNMR第117页
     ·配合物23的单晶结构第117-120页
     ·配合物23,25,26和18的电化学研究第120-122页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研究第122-123页
     ·荧光发射光谱研究第123-124页
     ·瞬态吸收光谱及其衰减动力学研究第124-126页
     ·时间分辨吸收光谱研究第126-128页
     ·配合物24和18的密度泛函(DFT)理论计算第128-134页
   ·本章小结第134-136页
第六章 二茂铁取代二铁氮杂硫醇盐的合成及光诱导电子转移的初步研究第136-150页
   ·引言第136-137页
   ·实验仪器及试剂第137页
   ·配合物27的单晶结构测定第137页
   ·光物理性质测试第137页
   ·电化学性质测试第137页
   ·穆斯堡尔谱测试第137页
   ·顺磁共振测试第137页
   ·配体FcPPh_2的合成第137-138页
   ·配合物27的合成第138-139页
   ·结果与讨论第139-148页
     ·配合物27的合成及其光谱鉴定第139页
     ·配合物27的晶体结构第139-142页
     ·配合物27的电化学研究第142-144页
     ·配合物3和27的紫外可见吸收第144-145页
     ·配合物3和27的穆斯堡尔谱第145-146页
     ·光诱导电子转移的初步研究第146-147页
     ·光诱导电子转移的可能机理第147-148页
   ·本章小结第148-150页
第七章 结论第150-152页
创新点摘要第152-153页
参考文献第153-164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164-165页
致谢第165-166页

论文共1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齐鲁LLDPE装置冷凝态扩能改造操作技术研究
下一篇:国产3万吨大容量直纺短纤纺丝及后加工工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