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1页 |
| 插图和附表清单 | 第11-13页 |
| 缩略词 | 第13-15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5-29页 |
| ·铝毒对农业生产的危害 | 第15-16页 |
| ·在器官水平上铝毒的表现 | 第15页 |
| ·从细胞、组织水平上铝毒的表现 | 第15-16页 |
| ·从分子水平上铝毒的表现 | 第16页 |
| ·植物耐铝毒的生理机制 | 第16-21页 |
| ·植物耐铝毒的外部排斥机制 | 第16-20页 |
| ·植物耐铝毒的内部耐受机制 | 第20-21页 |
| ·植物抗铝的分子生物学机理 | 第21-22页 |
| ·提高植物耐铝能力基因工程的研究概况 | 第22-23页 |
| ·抑制消减杂交文库(SSH-cDNA)技术的研究发展 | 第23-26页 |
| ·抑制消减杂交技术的原理 | 第24页 |
| ·抑制消减杂交技术的操作流程 | 第24-25页 |
| ·抑制消减杂交(SSH)技术在植物中的应用 | 第25-26页 |
|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的研究发展 | 第26-27页 |
|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的原理 | 第26-27页 |
|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在生物领域的应用 | 第27页 |
| ·云南小黑豆的研究进展 | 第27-28页 |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8-29页 |
| 第二章 铝胁迫下云南小黑豆的生理特性 | 第29-47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9-35页 |
| ·植物材料及其培养 | 第29-30页 |
| ·铝胁迫下小黑豆根相对伸长率的测定 | 第30页 |
| ·根尖染色实验 | 第30页 |
| ·总蛋白、过氧化氢、可溶性糖、丙二醛含量的测定 | 第30-33页 |
| ·CAT、POD和SOD活性的测定 | 第33-35页 |
| ·小黑豆根系中柠檬酸分泌量的测定 | 第35页 |
| ·结果 | 第35-44页 |
| ·云南小黑豆耐铝性的分析 | 第35-36页 |
| ·铝溶液处理(浓度/时间梯度)对样品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第36-37页 |
| ·铝溶液处理(浓度/时间梯度)对样品过氧化氢含量的影响 | 第37-38页 |
| ·铝溶液处理(浓度/时间梯度)对样品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第38-39页 |
| ·铝溶液处理(浓度/时间梯度)对样品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39-40页 |
| ·铝溶液处理(浓度/时间梯度)对样品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40-41页 |
| ·铝溶液处理(浓度/时间梯度)对样品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 第41-42页 |
| ·铝溶液处理(浓度/时间梯度)对样品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 第42-43页 |
| ·铝溶液处理(浓度/时间梯度)下小黑豆根部柠檬酸分泌量的变化 | 第43-44页 |
| ·讨论 | 第44-47页 |
| 第三章 铝毒诱导云南小黑豆的FTIR研究 | 第47-56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7-48页 |
| ·植物材料及其培养 | 第47页 |
| ·仪器和测定方法 | 第47-48页 |
| ·数据处理分析 | 第48页 |
| ·结果 | 第48-54页 |
| ·特征峰的选取 | 第48-49页 |
| ·根的FTIR分析 | 第49-51页 |
| ·茎的FTIR分析 | 第51-53页 |
| ·叶的FTIR分析 | 第53-54页 |
| ·讨论 | 第54-56页 |
| 第四章 云南小黑豆铝响应基因的鉴定 | 第56-8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6-67页 |
| ·植物材料及其培养 | 第56页 |
| ·小黑豆根总RNA的提取和mRNA的分离 | 第56-59页 |
| ·SSH文库构建 | 第59-65页 |
| ·SSH文库克隆插入片段长度的检测和测序分析 | 第65页 |
| ·RT-PCR分析 | 第65-67页 |
| ·结果 | 第67-80页 |
| ·云南小黑豆SSH文库的构建 | 第67-79页 |
| ·小黑豆基因表达谱分析 | 第79-80页 |
| ·讨论 | 第80-84页 |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4-86页 |
| ·总结 | 第84页 |
| ·展望 | 第84-86页 |
| 致谢 | 第86-87页 |
| 参考文献 | 第87-97页 |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