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0页 |
| 前言 | 第9-10页 |
| ·固体酸的定义和分类 | 第10-12页 |
| ·固体酸的定义 | 第10页 |
| ·固体酸的分类 | 第10-12页 |
| ·固体酸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 第12-14页 |
| ·沉淀法 | 第12页 |
| ·浸渍法 | 第12-13页 |
| ·热分解法 | 第13页 |
| ·熔融法 | 第13页 |
| ·水热合成法 | 第13-14页 |
| ·固体酸催化剂的评价 | 第14-16页 |
| ·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指标 | 第14-15页 |
| ·催化剂的稳定性和寿命指标 | 第15页 |
| ·催化剂的酸强度和酸量 | 第15-16页 |
| ·催化剂表面的Brφnsted酸和Lewis酸中心 | 第16页 |
| ·固体酸催化剂的应用 | 第16-17页 |
| ·固体酸催化剂的应用概述 | 第16-17页 |
| ·MnOm/SO_4~(2-)固体超强酸的应用 | 第17页 |
| ·MnOm/SO_4~(2-)型固体超强酸催化剂制备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 第17-18页 |
| ·酯化反应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 ·固体酸催化剂 | 第18-20页 |
| ·分子筛催化剂 | 第19页 |
| ·盐类催化剂 | 第19页 |
| ·氧化物催化剂 | 第19-20页 |
| ·杂多酸催化剂 | 第20页 |
| ·固体超强酸催化剂 | 第20-21页 |
| ·负载卤素的超强酸 | 第20页 |
| ·SO_4~(2-)/MnOm型超强酸 | 第20-21页 |
| ·沸石超强酸催化剂 | 第21页 |
| ·杂多酸催化剂 | 第21页 |
| ·乙酸正丁酯催化合成的研究现状 | 第21-28页 |
| ·固体超强酸催化 | 第22-24页 |
| ·杂多酸催化 | 第24-25页 |
| ·无机盐催化 | 第25-26页 |
| ·磺酸催化 | 第26-27页 |
| ·树脂催化 | 第27页 |
| ·十二烷基磺酸锌催化 | 第27页 |
| ·可膨胀石墨催化 | 第27页 |
| ·负载型杂多蓝催化 | 第27-28页 |
| ·选题意义 | 第28-30页 |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30-33页 |
| ·实验所用药品 | 第30页 |
| ·主要实验仪器和测试设备 | 第30-31页 |
| ·分析方法 | 第31-32页 |
| ·X-射线衍射(XRD) | 第31页 |
| ·比表面测定 | 第31页 |
| ·红外光谱(IR) | 第31-32页 |
| ·催化剂的制备及对乙酸正丁酯反应的催化活性评价 | 第32-33页 |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第33-51页 |
| ·乙酸与正丁醇的酯化反应 | 第33-35页 |
| ·引言 | 第33页 |
| ·乙酸与正丁醇反应原理、实验过程及仪器设备 | 第33-34页 |
| ·反应原理 | 第33-34页 |
| ·仪器设备 | 第34页 |
| ·反应步骤 | 第34页 |
| ·产率计算 | 第34-35页 |
| ·催化剂的制备及其表征 | 第35-36页 |
| ·催化剂的制备 | 第36页 |
| ·催化剂的表征 | 第36页 |
| ·水热改性催化剂的制备条件对反应活性的影响 | 第36-40页 |
| ·浸渍硫酸浓度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37-38页 |
| ·硫酸浸渍时间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38-39页 |
| ·焙烧温度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39-40页 |
| ·未经水热改性的和经水热改性的固体酸催化剂酯化率和重复性能对比 | 第40-41页 |
| ·酯化率对比实验 | 第40-41页 |
| ·重复性能对比实验 | 第41页 |
| ·反应条件对酯化率的影响 | 第41-43页 |
| ·反应时间对酯化率的影响 | 第42页 |
| ·醇酸比对酯化率的影响 | 第42-43页 |
| ·催化剂用量对酯化率的影响 | 第43页 |
| ·催化剂的表征 | 第43-48页 |
| ·XRD分析 | 第44-45页 |
| ·IR分析 | 第45-47页 |
| ·Hammett指示剂测试酸强度 | 第47-48页 |
| ·WO_3-SO_4~(2-)/ZrO_2固体酸催化乙酸正丁醇的酯化反应 | 第48-49页 |
| ·结论 | 第49-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8页 |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