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一 引言 | 第8-11页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二) 己有研究基础 | 第9-11页 |
1. 国外学者的研究 | 第9-10页 |
2. 我国学者的研究 | 第10-11页 |
二 师生关系的历史透视 | 第11-15页 |
(一) 古代课程理念中的师生关系:统治与被统治 | 第11-12页 |
(二) 杜威课程理念中的师生关系:反“统治与被统治” | 第12-13页 |
(三) 科技理性课程理念中的师生关系:“统治与被统治”的重演 | 第13-14页 |
(四) 科技与人文相融合课程理念中的师生关系:民主平等 | 第14-15页 |
三 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核心与意义 | 第15-27页 |
(一) 传统的师生关系价值观 | 第15-17页 |
(二) 新型师生关系的核心 | 第17-22页 |
1. 民主平等-新型师生关系建立的前提 | 第17-20页 |
2. 积极互动--新型师生关系的实质 | 第20-22页 |
(三) 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意义 | 第22-27页 |
1. 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 第22-23页 |
2. 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 第23-24页 |
3. 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 | 第24页 |
4. 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有利于促进教学过程良性发展 | 第24-25页 |
5. 构建新型的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教师发展的基础 | 第25-27页 |
(1) 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 第25-26页 |
(2) 有助于教师心理健康 | 第26-27页 |
四 新课程视野下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策略 | 第27-41页 |
(一) 不平等师生关系的根源 | 第27-30页 |
1. 传统知识观 | 第27-28页 |
2. 传统的教育制度 | 第28页 |
3. 传统的主体观 | 第28-29页 |
4. 传统文化影响 | 第29-30页 |
(二)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依据 | 第30-32页 |
1. 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新课程目标的必要前提 | 第30-31页 |
2. 教育理论和实践都证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产生效能的关键 | 第31-32页 |
(三) 影响师生关系建立的因素 | 第32-33页 |
1. 影响师生关系的教师因素 | 第32页 |
2. 影响师生关系的学生因素 | 第32-33页 |
3. 影响师生关系的制度因素 | 第33页 |
(四) 改善师生关系的基本途径 | 第33-41页 |
1. 深化教师对新型“师生关系”的理解,更新角色观念,加强与学生的交往 | 第33-35页 |
2. 变革教师观念 | 第35-36页 |
3. 履行教师新职责,贯彻落实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 | 第36-37页 |
4. 注重课程的开发、选修课的实施 | 第37-38页 |
5. 以改革课堂教学为切入口,加强师德建设为保障,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 第38-41页 |
六 结语 | 第41-43页 |
注释 | 第43-44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后记 | 第46-47页 |
已发表的论文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