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1 绪论 | 第8-20页 |
·选题的意义 | 第8-11页 |
·桩基负摩擦力相关术语定义 | 第11-12页 |
·负摩擦力机理研究 | 第12-13页 |
·桩基湿陷负摩擦力形成机理及特点 | 第13-15页 |
·湿陷负摩擦力的形成机理 | 第13-14页 |
·桩基湿陷负摩擦力的特点 | 第14-15页 |
·桩基负摩擦力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负摩擦力理论计算方法的发展 | 第15-16页 |
·国内现行的桩基湿陷负摩擦力的计算方法及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桩基湿陷负摩擦力问题现场试验研究 | 第18页 |
·负摩擦力引起的桩基附加沉降问题的研究 | 第18-19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19页 |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2 桩土荷载传递模型及负摩擦力公式推导 | 第20-34页 |
·桩的荷载传递机理的理论分析 | 第20-24页 |
·弹性理论法 | 第20-21页 |
·荷载传递函数法 | 第21-24页 |
·负摩擦力传递模型 | 第24-28页 |
·基于界面刚度系数为常数的桩侧负摩擦力推导 | 第28-29页 |
·模型参数的确定 | 第29-31页 |
·桩土界面剪切刚度系数K的取值 | 第29-31页 |
·中性点位置以往的确定方法 | 第31-33页 |
·小结 | 第33-34页 |
3 基于弹塑性理论并结合"力水等效"原理的单桩湿陷负摩擦力解析表达式 | 第34-68页 |
·湿陷性黄土桩周侧摩擦力的发挥同桩周土结构强度发挥的关系 | 第34-40页 |
·典型湿陷性黄土在不同含水量条件下的三轴剪切试验 | 第35-37页 |
·湿陷性黄土地区现场桩基载荷试验 | 第37-39页 |
·桩侧摩擦力的发挥受黄土结构性的影响 | 第39-40页 |
·黄土的"力水等效"原理作用研究 | 第40-42页 |
·桩周湿陷性黄土浸水湿陷的沉降表达式 | 第42-55页 |
·黄土湿陷变形的特征指标 | 第43页 |
·黄土湿陷性和压缩性的转化 | 第43-44页 |
·湿陷性黄土的固结特性及由外荷引起的沉降表达式 | 第44-46页 |
·考虑时间效应的湿陷性黄土沉降表达式 | 第46-48页 |
·湿陷负摩擦力的确定 | 第48-55页 |
·实例分析 | 第55-66页 |
·工程概况 | 第55-56页 |
·场地工程地质概况 | 第56-58页 |
·负摩擦力试验 | 第58-64页 |
·理论计算同实测对比结果 | 第64-66页 |
·小结 | 第66-68页 |
4 基于"力水等效"原理的桩基湿陷负摩擦力及沉降的有限元分析 | 第68-88页 |
·概述 | 第68页 |
·ADINA有限元软件简介 | 第68-69页 |
·有限单元法模型的建立 | 第69-74页 |
·有限元计算步骤及网格划分 | 第69-70页 |
·土的本构模型的选用 | 第70-73页 |
·桩土接触面的处理 | 第73-74页 |
·初始应力场的实现 | 第74页 |
·单桩湿陷负摩擦力的有限元分析 | 第74-83页 |
·参数选取与模型建立 | 第74-76页 |
·浸水范围对试验条件下桩湿陷负摩擦力的影响 | 第76-79页 |
·桩土相对刚度对单桩湿陷负摩擦力的影响 | 第79-81页 |
·桩顶荷载对湿陷负摩擦力及中性点的影响 | 第81-83页 |
·群桩湿陷负摩擦力的有限元分析 | 第83-86页 |
·位置不同对群桩中各桩湿陷负摩擦力的影响及群桩数目对群桩效应系数的影响 | 第84-85页 |
·群桩桩间距对群桩效应的影响 | 第85-86页 |
·小结 | 第86-88页 |
5 桩基湿陷负摩擦力的防治 | 第88-93页 |
·桩基湿陷负摩擦力产生的影响 | 第88-89页 |
·减少桩基湿陷负摩擦力的工程措施 | 第89页 |
·湿陷负摩擦力防治的方法和新工艺 | 第89-92页 |
·湿陷负摩擦力防治的方法 | 第89-90页 |
·湿陷负摩擦力防治的新工艺 | 第90-92页 |
·桩基湿陷负摩擦力在纠倾中的作用 | 第92页 |
·小结 | 第92-93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93-96页 |
·主要结论 | 第93-94页 |
·进一步研究工作的设想 | 第94-96页 |
致谢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2页 |
附录:在校期间所参加课题及所发表论文等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