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企业经济论文--企业经济理论和方法论文

基于全面创新视角的企业子文化创新协调机制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5页
1 绪论第15-40页
 1.1 研究背景第15-27页
  1.1.1 两个矛盾的凸显第15-18页
   1.1.1.1 矛盾一:国家对创新的高度重视和技术创新主体创新意识的淡薄第16-17页
   1.1.1.2 矛盾二:企业高管对创新的重视和企业整体创新观念的淡薄第17-18页
   1.1.1.3 对两层次矛盾现象的分析第18页
  1.1.2 企业文化建设:我国企业管理/技术创新管理的软肋第18-21页
   1.1.2.1 发达国家成功企业对企业文化的重视第19页
   1.1.2.2 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现状第19-20页
   1.1.2.3 针对技术创新管理的我国企业文化创新性考察第20-21页
  1.1.3 企业文化:TIM(技术创新最新范式)中的基础性重要因素第21-26页
   1.1.3.1 技术创新管理理论的发展及全面创新管理理论的提出第21-22页
   1.1.3.2 TIM创新要素研究中企业文化要素的基础性重要地位第22-26页
  1.1.4 企业子文化现象——制约企业创新意识整体性的根源第26-27页
 1.2 研究问题第27-29页
  1.2.1 我国企业实践需求及现有理论的空白点第27-28页
  1.2.2 研究问题的提出第28-29页
 1.3 研究目的和理论/实践意义第29-30页
 1.4 研究范围和基本概念的界定第30-31页
 1.5 章节安排、逻辑框架和技术路线第31-35页
 1.6 论文主要创新点和研究方法第35-38页
  1.6.1 主要创新点第35-38页
  1.6.2 主要研究方法第38页
 1.7 本章小结第38-40页
2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综述及评论第40-88页
 2.1 企业文化理论评述第40-62页
  2.1.1 企业文化的重要性第40-43页
  2.1.2 企业文化的定义第43-46页
  2.1.3 企业文化的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第46-51页
  2.1.4 企业文化的模式比较研究第51-54页
  2.1.5 基于全面创新视角的企业文化相关要素考察第54-60页
   2.1.5.1 与企业文化创新度相关的影响因素第54-58页
   2.1.5.2 企业文化形成、作用机制的系统化趋势第58-60页
  2.1.6 企业文化与经营绩效的研究第60-61页
  2.1.7 企业文化研究小结第61-62页
 2.2 企业子/亚文化研究评述第62-73页
  2.2.1 企业子/亚文化研究溯源第63-66页
   2.2.1.1 子/亚文化理论的社会学起源第63页
   2.2.1.2 子/亚文化理论的跨文化研究起源及其研究重要性分析第63-65页
   2.2.1.3 “subculture”和“子文化”、“亚文化”的区别与统一第65-66页
  2.2.2 企业子文化的定义第66-67页
  2.2.3 企业子文化的分类研究第67-70页
  2.2.4 企业子文化间的协调途径第70-72页
  2.2.5 本论文的企业子文化研究边界第72页
  2.2.6 综合评述企业子文化理论研究的贡献与不足第72-73页
 2.3 组织、沟通理论对本研究的理论启示和支持第73-87页
  2.3.1 组织理论第74-77页
   2.3.1.1 组织结构理论对企业子文化分类维度的启示第74-75页
   2.3.1.2 组织结构理论对企业子文化协调机制的启示第75-77页
  2.3.2 沟通理论第77-87页
   2.3.2.1 沟通的重要性及其与企业文化的关系第77-79页
   2.3.2.2 凭藉沟通传播企业文化暨企业内部跨子文化沟通研究第79-83页
   2.3.2.3 沟通原则对企业子文化协调机制的启示第83-85页
   2.3.2.4 与沟通管理相匹配的组织结构特征第85-86页
   2.3.2.5 综合评述沟通理论对企业子文化协调机制的贡献与不足第86-87页
 2.4 本章小结第87-88页
3 基于全面创新视角的企业子文化创新协调机制概念模型的提出第88-97页
 3.1 概念模型的理论基础分析及主要假设的提出第88-92页
  3.1.1 创新型企业文化研究的不足及其对本研究的贡献第88-90页
  3.1.2 战略、组织和沟通理论对企业子文化创新协调机制的启示第90-92页
 3.2 概念模型的提出第92-96页
  3.2.1 企业子文化分类(初始的企业子文化创新图谱)及定义第92-94页
  3.2.2 概念模型中的战略、组织要素介绍第94页
  3.2.3 基于全面创新视角的企业子文化创新协调机制概念模型第94-96页
 3.3 本章小结第96-97页
4 基于全面创新视角的企业子文化创新协调机制问卷调研第97-109页
 4.1 问卷设计第97-99页
  4.1.1 两阶段的问卷设计过程第97页
  4.1.2 问卷内容设计第97-99页
 4.2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第99-100页
 4.3 描述性数据统计结果第100-103页
 4.4 数据合并的有效性分析第103-107页
 4.5 本章小结第107-109页
5 “基于全面创新视角的企业子文化创新协调机制”实证研究第109-138页
 5.1 概念模型中关键因子的识别第109-118页
  5.1.1 技术创新能力/绩效量表因子分析及其信度、效度检验第109-110页
  5.1.2 战略要素量表因子分析及其信度、效度检验第110-112页
  5.1.3 组织要素量表因子分析及其信度、效度检验第112-113页
  5.1.4 企业子文化创新度量表因子分析及其信度、效度检验第113-116页
  5.1.5 企业子文化平等度量表因子分析及其信度、效度检验第116-117页
  5.1.6 企业子文化互动度量表因子分析及其信度、效度检验第117-118页
 5.2 各量表、各关键因子的CFA模型效度检验第118-123页
  5.2.1 收敛效度分析第118-121页
  5.2.2 区别效度分析第121-123页
 5.3 整体SEM模型与假设检验第123-132页
  5.3.1 SEM模型中各要素相关性的概念模型及基本假设的提出第124-126页
  5.3.2 SEM模型拟合情况及假设检验结果第126-132页
 5.4 有关企业子文化创新协调机制的讨论第132-136页
  5.4.1 企业子文化创新特征图谱的构建第132-134页
  5.4.2 整体模型各要素相关性讨论第134-136页
   5.4.2.1 企业子文化创新度、平等度、互动度之间的作用路径第134-135页
   5.4.2.2 企业子文化创新协调机制与战略、组织要素的作用路径第135-136页
   5.4.2.3 企业子文化创新协调机制与技术创新绩效/能力的相互影响第136页
 5.5 本章小结第136-138页
6 案例研究第138-194页
 6.1 关于企业文化的案例研究方法介绍第138-140页
 6.2 中集案例研究第140-155页
  6.2.1 中集的技术创新成就第140-142页
  6.2.2 中集子文化创新协调机制相关要素分析第142-152页
   6.2.2.1 中集子文化创新特征分析第142-151页
   6.2.2.2 中集子文化平等度分析第151页
   6.2.2.3 中集子文化互动度分析第151-152页
  6.2.3 中集战略、组织创新分析第152-154页
  6.2.4 中集案例总结第154-155页
 6.3 海尔集团案例研究第155-166页
  6.3.1 海尔的技术创新成就第155-158页
  6.3.2 海尔子文化创新协调机制相关要素分析第158-163页
   6.3.2.1 海尔子文化创新特征分析第158-161页
   6.3.2.2 海尔子文化的平等度分析第161-162页
   6.3.2.3 海尔子文化的互动度分析第162-163页
  6.3.3 海尔的战略创新、组织创新第163-165页
  6.3.4 海尔案例总结第165-166页
 6.4 英特尔案例研究第166-183页
  6.4.1 英特尔的技术创新成就第167-169页
  6.4.2 英特尔子文化创新协调机制相关要素分析第169-179页
   6.4.2.1 英特尔子文化创新特征分析第169-176页
   6.4.2.2 英特尔子文化的平等度分析第176-177页
   6.4.2.3 英特尔子文化的互动度分析第177-179页
  6.4.3 英特尔的战略创新、组织创新第179-182页
  6.4.4 英特尔案例总结第182-183页
 6.5 某通信企业(EC)案例研究第183-186页
  6.5.1 企业背景介绍第183-184页
  6.5.2 EC企业子文化创新协调机制相关要素考察第184-185页
  6.5.3 EC企业经营失败因素分析第185-186页
 6.6 案例研究总结及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的启示第186-187页
 6.7 以企业子文化创新协调机制为平台的TIM全要素创新运作机理分析第187-192页
  6.7.1 TIM全要素创新框架理论的提出第188页
  6.7.2 以企业子文化创新协调机制为平台的全要素创新运作机理分析第188-192页
 6.8 本章小结第192-194页
7 以企业子文化创新协调机制为平台的全要素创新作用机理统动态学模型第194-208页
 7.1 系统动态学模型的建立第194-198页
  7.1.1 建模目标第194-195页
  7.1.2 系统动态学模型因果图、流图和主要反馈环第195-197页
  7.1.3 系统动态学模型有效性检验第197-198页
 7.2 系统动态学模型行为与政策分析第198-206页
  7.2.1 各子文化创新特征对参与创新员工比例、TI绩效影响的动态变化情况第198-202页
  7.2.2 子文化平等度、互动度对创新度、参与创新员工比例的动态影响第202-204页
  7.2.3 企业子文化创新度、战略创新因子、组织创新因子、技术-市场部门的界面管理对“参与创新员工比例”和“TI绩效”影响的动态变化特征第204-206页
 7.3 对系统动态学模拟结果的讨论第206-207页
 7.4 本章小结第207-208页
8 结论与展望第208-214页
 8.1 论文的主要结论第208-211页
 8.2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第211-213页
 8.3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第213-214页
参考文献第214-227页
附录一:企业文化调查问卷(正式问卷)第227-232页
附录二: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工作及科研成果第232-234页
致谢第234页

论文共23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中图形组态软件的设计和实现
下一篇:交换耦合磁致伸缩多层膜微磁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