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南溪县BT项目运作可行性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4页 |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研究状况、研究思路、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以前研究状况 | 第11-12页 |
·研究思路 | 第12页 |
·本文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3页 |
·本文结构安排 | 第13-14页 |
第2章 地方县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和融资问题 | 第14-21页 |
·中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 | 第14-16页 |
·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存在的问题 | 第16页 |
·基础设施供应不足 | 第16页 |
·基础设施与城市发展不一致 | 第16页 |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难问题 | 第16-18页 |
·地方政府负债高和融资渠道单一 | 第16-17页 |
·资金缺口严重加大 | 第17页 |
·国家财政投入逐年下降 | 第17页 |
·投资方式管理混乱 | 第17-18页 |
·南溪县当地经济情况 | 第18-19页 |
·南溪经济落后 | 第18页 |
·南溪社会发展需求速度快 | 第18-19页 |
·南溪财政收入少 | 第19页 |
·BT模式的产生背景及运用 | 第19-21页 |
·建设施工方面 | 第19-20页 |
·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 第20-21页 |
第3章 BT模式在地方县级城市运行可行性 | 第21-32页 |
·BT模式的涵义及特征 | 第21-22页 |
·BT模式定义 | 第21页 |
·BT模式的特征 | 第21-22页 |
·BT存在的不同建设模式 | 第22-25页 |
·完全(施工第二次招标)BT建设模式 | 第22-23页 |
·直接施工类型BT建设模式 | 第23-24页 |
·工程总承包BT建设模式 | 第24页 |
·带资承包BT建设模式 | 第24-25页 |
·BT模式的产生背景及运用 | 第25-26页 |
·BT模式的产生背景 | 第25页 |
·BT模式的运用 | 第25-26页 |
·BT模式的优势和劣势分析 | 第26-29页 |
·BT模式的优势 | 第26-28页 |
·BT模式的劣势 | 第28-29页 |
·地方县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BT项目运行的可行性 | 第29-32页 |
·地方县级政府财政收入少和负债高 | 第29-30页 |
·地方政府融资渠道单一 | 第30页 |
·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特性决定 | 第30页 |
·县级政府缺乏有实力的投资建设商 | 第30-31页 |
·县级城市经济发展需要决定 | 第31-32页 |
第4章 地方县级城市BT项目运行风险分析 | 第32-40页 |
·项目业主视角的BT项目风险 | 第32-35页 |
·招标过程当地行政部门干预的风险 | 第32-33页 |
·经济变化环境下国家金融调控政策的风险 | 第33-34页 |
·项目融资方投资资本关联风险因素 | 第34页 |
·BT项目的投资管理方风险 | 第34页 |
·BT项目施工中的风险 | 第34-35页 |
·投资建设方视角的BT项目风险 | 第35-37页 |
·BT项目国家政策法规的风险因素 | 第35-36页 |
·BT项目内容编制的风险 | 第36页 |
·BT项目合同条款风险 | 第36页 |
·BT项目本身的风险 | 第36-37页 |
·BT项目中实施的技术风险 | 第37页 |
·客观的不可抗力自然风险 | 第37页 |
·运营商视角的BT项目风险 | 第37-40页 |
·BT项目本身存在的风险 | 第37-38页 |
·BT项目多头管理 | 第38页 |
·当地政府政策变动风险 | 第38页 |
·项目质量存在问题 | 第38-39页 |
·营运收益预期长 | 第39-40页 |
第5章 地方县级城市BT项目风险监管应对 | 第40-53页 |
·加大BT项目立项之前的风险控制 | 第40-43页 |
·政府成立项目监管部门 | 第40-41页 |
·建立项目资金财政专管 | 第41页 |
·加大对投资商融资能力的控制 | 第41-42页 |
·补充建立完善地方BT项目法规条例 | 第42-43页 |
·BT项目立项初期风险控制 | 第43-48页 |
·规划监管部门参与配合业主单位使工程达到项目可行 | 第43-45页 |
·规划监管部门初审BT项目设计方案 | 第45页 |
·规划监管部门组织专家对业主方资料进行评审 | 第45-48页 |
·控制BT项目建设过程风险 | 第48-53页 |
·控制BT项目的进度 | 第48-50页 |
·BT项目施工控制点控制 | 第50-51页 |
·施工中设计变更控制 | 第51-52页 |
·施工中资金拨付控制 | 第52-53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